旨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知情意因素。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探究新途径、开拓新视野和探寻新方法。因此,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效果,势在必行。一、必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发展至今,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在提高效果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方法,也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综合方面考虑,这些方法大多脱离学生的独特人格,以致现在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很好,品德素质却“失范”:心胸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迷茫困惑的糊涂主义、自卑自怜的悲观主义、缺乏主动的等靠主义等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影响了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效果,也阻碍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宣称,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出现,也必然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性格。社会性格的形成依赖于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合作意识等社会性因素的合理建构,依靠社会性心理作为基点和支撑。新课程改革正是想通过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把教育重心从原来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转向“健全心理人格培养”。通过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公德意识,懂得知耻和自尊,学会尊重他人,形成竞争、自立、公平、效率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心理观念。因此,思想品德课程的应有之义,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影响、心理训练、心理建构、品性培养等方式与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人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也迫切要求“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转变,激发学生探索的心理。由此可见,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势在必行。二、具体要求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还要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觉得教材的要求、老师的传授皆可信、可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必须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要求。(一)运用逆反理论。如何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运用心理学逆反理论来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也是“真理愈辩愈明”的本质要求。只有允许学生对教材所写持有怀疑的态度,思想才会产生碰撞,教师也才能因势利导地把教材的知识点阐述清楚,让学生口服心服。反之,如一味说教式地灌输,学生会彻底反感,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二)运用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学生并非置身于理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判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相悖,这是学生目前最大的困惑。教师运用归因理论,可引导学生分析相悖的现象的根源、本质与危害,引导学生按照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向善、向真、向美发展。(三)运用人格理论。身教胜于言传。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求教师确信教材所叙述的真理,而且更需要教师践行这些真理。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真诚豁达、满腔热忱人格的教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至关重要。教师应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努力克服自己在情绪、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将这些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结构,逐渐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模式,塑造良好的教育者形象。不应该因为个人发展、待遇、职称等问题而在学生面前说出与教材所讲知识相悖的言论,否则学生就会有教师言行不一的想法,由此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漠视乃至鄙视心理。(四)运用移植理论。学生心理是家庭、学校、社会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目前情况看,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又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支配作用。运用移植理论就应该从认知疗法、角色扮演法和情感体验法等角度,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自觉调整,形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