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师不拒绝你的错误吴山中心小学郑诗云“3+7=10”对!“8+5=13”对!“6+9=15”对!听着同学们的回答,我禁不住想问:同学们,你犯过错吗?犯错的时候害怕吗?老师,你的学生犯过错吗?你批评他了吗?我想:我们的老师们一定会说那还要说吗!是的,学习中,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经常犯错误,甚至于有时候能把我们的老师气得吹胡子瞪眼,觉得这些错误学生们根本就不应该犯。是的,我也经常这样想,但是,我转念又一想:第一,错误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既然孩子们犯了,那就说明我们还有做的不够的地方。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数学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课前铺垫错误——预设精彩的课堂学生对新知理解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反复讲解,多次强调,总有些学生不能彻底改正、往往一错再错,这些情况我们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预设,运用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思索、讨论、探索中展现多姿多彩的课堂。首先,显示错误,防患于未然。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那么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学完《圆的认识》,出示判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让大家明白必须要在“同一个圆中”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出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那直径和半径必须在同一个圆中。”让学生先思考,再用画图来验证。这样,老师主动出示题目显示错误,让学生在议错、辨错,进一步理解知识,既控制了可能发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诱导错误,引发深思。我在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面积与面积的单位》这节课当学生学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时,我故意设置“陷阱”:那下面就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本领来做一个数方格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男同学数的时候,女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数的时候,男同学闭上眼睛。接下来男同学数了是8格,女同学数了是4格,所有同学都认为8格的长方形大,但出乎意外的是我拿出来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这时学生大呼“上当”,激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恍然大悟,悟出了“统一格子大小”的必要性面积单位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教学中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陷阱”中,自己领悟出了“道理”。这样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故意错误,引起质疑。其实,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故意出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老师有意“出错”能有效地调节教学气氛,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老师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从而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