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宁海县桃源中心小学潘巧敏(一)教学目标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在比较中学写“质”和“厚”。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对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兴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难点:了解“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三)教学过程与方法一、猜题导入1、早听说我们班里的孩子课外知识丰富。只是没有亲自见识过。特地带来几道难题考考大家。能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2、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3、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对了。答案是——]2、这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板书课题:最大的“书”)谁来读?3、仔细看。书的上面有一个——引号。二、初读感知1、这是为什么呢?先不急着回答。捧起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上小节号。开始吧。2、开火车来读读课读课文吧。哪一组愿意?生读第一段。出示“地质”“勘探”“地质勘探队员”读准音。(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猜猜哪个是地质勘探队员?为什么这么猜?[抓住了动作。放大镜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的,他们为了研究而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么一群人吧。齐读“地质勘探队员”。生读第二段到第十三段。课文中有个生词。(板书)读准“刨根问底”。刨根问底是一种怎样的问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快速地用波浪线划出川川的问题。(课件出示:1、叔叔,您在看什么?2、哪里有书啊?3、这上面有字吗?4、这上面有图画吗?5、这能说明什么呢?6、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找到几句?谁来读?指名学生一人一句往下读。[范读第一个问句。问句可以把尾音往上扬。]像这样为了知道某个答案,进行了一连串的提问,就叫——齐读“刨根问底”三、精读感悟1、川川这样刨根问底啊,原来就是为了读懂这一本——最大的书!现在,你知道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是的,这最大的书指的是大自然中的岩石书。2、为什么说岩石像书呢?默读课文,用笔划一划,做些记号。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①形状像(课件出示: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谁能给这个句子换种说法?(课件出示:岩石与书的对照图片)你看,这一层一层的,多像书页啊。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也来读一读吧。②内容像A有文字(课件出示:文本的第六自然段)这段话里有几个生字。读准“印”,雨痕就是雨点留下的“脚印”,除了脚印,我们还知道“手印”。读准“痕”,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波浪的足迹叫“波痕”。那么刀子留下的痕迹叫“刀痕”,伤口留下的痕迹叫“伤痕”。(课件出示:岩石书上的字是()、()和()。)是的,岩石上有字。你能用这个句说说吗?(课件出示:()、()和()都是岩石书上的字。)还能这样说说吗?见过雨痕、波痕和矿物吗?来猜猜吧。(课件依次出示:雨痕、波痕和矿物的图片。)这是?怎么猜出来的?这一个一个的圆坑就是——(一起来)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一条一条弯来扭去的痕迹就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这美得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中国的汉字很奇妙。有时候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顺序说。(课件出示: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雨痕,是。)谁会说?(课件出示: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这是波痕,是。)老师读一种,你们读另外一种。出示整段:谁来解说岩石上的字?(课件出示: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有点解说家的样子了。听你的解说,真是一种享受啊。](我们一起也像他这样来解说一下吧)更奇妙的是,“它们都是字呀!”这个句子移到最前面,意思也不变呢。(切换)它们都是字呀!——你来看,……B有图画(课件出示:文本的第八段)哦,你还在岩石上欣赏到了那么美的画呢!能这么说吗?还会这样说吗?男孩子来介绍一下吧,女孩子呢!(单独文本)C这些文字和图画还告诉我们一个遥远的故事呢!一起来听听!请看——(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的录象片段,教师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