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故事类文章教学策略例析VIP免费

故事类文章教学策略例析_第1页
1/2
故事类文章教学策略例析_第2页
2/2
谭千秋人物形象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主人公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无私大爱。是新时期乡村教师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大爱无边的典型代表。课文表现人物形象方法:1.细节描写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课文正是通过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细品之下,无一不体现出他那伟大的精神品质。语言描写: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谭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进行了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这与他的人生追求、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关在。话语最后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的用法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感受灾难降临的突然。动作描写: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他张开双臂,“拉、撑、护”这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思考,没有犹豫,几乎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反应。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2.侧面描写:这篇课文中很典型的表达手法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正面紧扣谭千秋的语言、动作等句子来品味体会,侧面则引用了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他们代表了三类人的评价,救援人员最先目睹了谭老师牺牲后的壮烈情景,他们内心的震撼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获救学生是谭老师用生命守护下来的,他们是谭老师英勇壮举的见证人和获益者;而老师则离门口最近,在生死关头是最有可能离开的,但最后却没有离开!作为谭老师的同行,他们对谭老师的敬佩是最发自内心的。因此,应该紧扣这些人物的语言,抓住“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3.环境描写①天空阴沉沉的。借助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预示着地震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这句话中连用三个感叹号,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揭示了地震的突然性,同时展现出人物内心情绪的急剧变化。③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动词:拉、撑、护,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谭老师那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在灾难来临时,谭老师张开双臂,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誓死护卫学生,他这种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将被定格为永恒。谭老师永恒的姿势,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永恒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教学策略之我见:(一)感悟心灵,分析形象感受形象是故事类文章教学的重要内容。紧扣具体事例的描写,在品词析句中,在判断评价中,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心中,这形象是鲜活的,高大的,决不是标签式的,而且整个感受的过程必须是多层次的语言实践训练。1.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学习语文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领悟语言表达都是离不开文本内容,离不开朗读。通过品读对于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细腻生动的描写引动学生走进谭老师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谭老师的人格魅力。2.资料拓展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适时补充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补充谭老师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上课、如何育人的经典故事,从而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评价谭老师这个人物,认识到谭老师危机关头舍己救人的举动不是偶然,从而感悟到人物伟大的灵魂。3.创境想象法有时,教师在文本的细节处或空白处创设恰当的情境,适当补白,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让人物形象会跃然纸上,在学生头脑中高大起来,丰满起来。让学生观看地震的视频,大胆、真实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故事类文章教学策略例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