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岩石》评课记录时间:2014年4月5日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主讲人:刘荣波听课评议:王正国: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导入还是设计教学都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刘老师以“石头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学生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找自己的岩石。通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岩石的交流一方面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运用自己独特视角观察的现象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岩石,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研究岩石的兴趣,熏陶了学生的科学情感。周丕全:“面对观察盘中的这些岩石,我们怎样展开观察呢?”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任务前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给学生较充分的联想空间和学习自主权。学习结合原有科学课探究活动方法和面临的新任务,提出了许多方法,教师则在交流中适时板书、追问和引导、点拨,使学生明确了研究岩石特征的策略(也就是观察方法),同时在交流引导中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有目的、讲方法的,丰富了学生的研究策略。但在这一环节刘老师的指导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讲到用“敲”的方法可以观察岩石的软硬的时候,教师直接引导说用“刻”的方法也能观察岩石的软硬,但用什么刻没做指导,导致后面的探究中学生仍然只用自己的方法“敲”来比较软硬,只有一组采用针刻的方法。还有在指导“听”的方法的时候,教师也只是说听声音,怎么听没做指导,所以学生这一方法基本做做探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可以相互敲来比较声音,或许学生能发现更多。刘:“同学们,如果要给这些岩石分类,你打算怎么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忙不迭的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在这个环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教材中给岩石分类的意图是什么?仅仅是在于让学生知道分类方法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吗?我拿起书本看了下,发现在这课最后面有句话:科学家的分类《岩石的成因与分类》。。。于是我就想是否可以这样处理:让学生以自己的方法分类。学生的分类肯定五花八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为这样?接着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分类方法并不是很科学。再引出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分类的。让学生明白仅以岩石表面的颜色、光滑度进行分类是不科学的。邓汉中:最后是我对刘老师设计的记录单的疑惑,这节课总共有两个记录单,第一个是岩石的观察,刘老师直接用书上的记录单,我个人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整理,所以我们老师可以在记录单上做一些手脚,如表格下面让学生整理下发现,为后面的描述岩石做铺垫。第二个记录单就更有问题了,因为我在拿到那样的记录单时我也不知道要记什么,更何况学生呢?我观察了一组孩子的记录,在分类标准一栏写了5,我问他什么意思,他说他们组以5号岩石作为他们分类的标准,显然他没弄明白这里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又被刘老师指导要以一颗岩石作为划分标准的标准搞混了,所以我认为要么潘老师在分类前对记录单做下讲解,要么把记录单做下改善,而且我也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写出这几颗岩石属于哪一类,在刘老师的记录单上没能体现这一点。当然这些仅代表我的个人看法,有不妥之处还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