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爱案例:班级里新来一位名叫心瑜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半天生活让老师们有些叹为观止。孩子有小便不和老师说,上午出现了两次尿裤子的情况,每当老师问有小便吗?他总是摇头说没有,但是不一会儿孩子就会尿裤子。当老师请小朋友坐好时,心瑜小朋友如坐针毡,总是哭闹着要找爷爷,甚至自己一个人悄悄地从教室的后门就要往外跑。当吃饭时,孩子更是坐立难安,起初是拒绝吃饭,经过老师引导后,孩子试图拿起勺子,但是孩子的手在颤抖,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往嘴里送饭。在孩子的眼神里看到的尽是胆怯与不安。分析:经过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以及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得知孩子的爷爷和爸爸都过分的溺爱孩子,很多事情都包办代替,而且孩子出现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时,家长并不是正面的引导,而是一味的迁就,导致孩子现在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差等问题。爱,是蕴含深情的诠释。广义来说,爱,是一种责任,一种不带附加条件的付出和给予。溺爱,含有过分宠爱成分。现在大多数都在感叹教育孩子的不易....虽是系统的复杂,不可以一言蔽之,归咎于现实,推向社会责任。更多的是要自我检讨,我们自己给孩子爱护的同时,是否含有过分内涵.......是否已经不自觉的将孩子引向错误的方向上??爷爷奶奶爱孙子是天经地义的,但爱要有个度,过分的宠爱就成了溺爱。目前城市中独生子女占99%以上,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家庭里,被视为“小太阳”,被老人(包括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宠爱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相当严重,这就叫“隔代亲”。当父母批评孩子时,爷爷奶奶就出来干涉,袒护孩子。措施:1.耐心说服老人。爷爷、奶奶和父母是两代人,除了在年龄上有较大的差异外,思想方法、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社会条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晚辈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态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父母既要看到老人溺爱孩子的“必然性”,可以先肯定老人的慈爱之心,尊重老人的劳动成果,对老人哺育之情表示由衷感激。然后,向老人陈述正确教育孩子的责任以及溺爱孩子的危害性,希望老人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例如,不偏袒孩子的短处,不娇惯孩子,孩子来看望时,不要给孩子零花钱或唠叨“你妈不会照顾你”之类的话。如果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解决矛盾,老人一般会通情达理,共同承担教育孩于的重担。2.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孩子任性也好,有某些不良行为也好,虽然与老人的溺爱、娇惯有关,但父母应看到自己未尽教子责任的一面,因此,父亲、母亲在向老人说理的同时,可通过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坚持下去,不妥协。但切忌没有耐心,态度粗暴,更不可打骂孩子。另外,父母如经常带孩子出外远足,爷爷奶奶是我们的长辈,他们疼爱孙子是肯定的,但是过渡的宠爱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是,我们也不能强迫老人家按照我们的育儿方法对待孩子,跟他们讲道理过多也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但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每天应该要有一段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通过一些交谈和游戏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而不要,认为既然有由于爷爷奶奶带孩子就连晚上也让孩子与爷爷奶奶睡。平时自己也要主意自己的言行动作,正是所谓身教。而且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项义务,有空时自己多带带孩子。让孩子渐渐地能够独立起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更好的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