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简单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三、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的乘积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1、知道乘的顺序。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直观演示、设疑思考、集体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五、说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六、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意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情景引入课件展示:儿童节快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礼物,老师给同学们买了一些书,每套书的价钱是24元,1、高老师要买8套书,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式:24×8=192(元)师: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旧知识?2、李老师要买10套,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式:24×10=240(元)师:这次又用了什么知识,谁来帮忙呢?(这两个问题由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而且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也为后面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3、张老师要买12套,一共需要多少钱?24×12=?师: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师:这是新知识,你面对新知识怎样来解决的?(有这一问题,引出下面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2、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4、为缓解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然后由小组推荐在班上讲讲算法。5、呈现算法,突破难点学生展示多样的算法生124×124824288生224×2=4824×10=24048+240=288生312×4=4812×20=24048+240=288生424×12=24×2×6=48×6=288生524×12482472请笔算的同学说说笔算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这里为什么1乘24得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教师再用课件展示竖式的书写方法,加深印象。2、尝试练习23×13,用笔算计算23×1369232993、课件展示练习:41×2132×12找学生用投影展示,学生共同评价4、教师先让学生总结笔算方法以及笔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再小结点题并板书(这一环节,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更透彻。)(三)、分层练习,巩固算法练习是掌握知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