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穆来纳森带宽”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摘要】本文研究“穆来纳森称带宽”对学生学习体验效果的影响,特别是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尽量避免“资源稀缺状况”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本文通过通用技术1第六章教学跟踪测试,比较“资源稀缺状况”对学生学习技术实践性课程的兴趣及学习成绩的影响。本文将从“穆来纳森称带宽”理论入手,讨论“资源稀缺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并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在今天学校减负、高效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关键词】穆来纳森称带宽,资源稀缺状况,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教学1.引言1.1题目陈述本论文研究“穆来纳森称带宽”对学生学习体验效果的影响,特别是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尽量避免“资源稀缺状况”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笔者通过通用技术1第六章教学跟踪测试,比较“资源稀缺状况”对学生学习技术实践性课程的兴趣及学习成绩的影响。天津从2006年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学校及各级教研单位都在积极谋划关于高中新课程的各个环节的相关调整,以适应高中新课程形式下的教学要求。而2014年开始教育部推行学校减负,在校时间的严格缩减,高效课堂应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提到最高日程上的重中之重。“减负增效”应聚焦课堂,教师研究学生参与学习的规律,正确把握好“减”与“加”的关系,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程中提高学习效果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基本话题。论文将从“穆来纳森称带宽”理论入手,首先讨论“资源稀缺状况”对学生的影响,然后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用技术课课堂设计的理论依据。1.2背景材料1.2.1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要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新课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试图改变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强调学科知识更深入的挖掘的倾向,在知识的呈现中增加了大量辅助资料让学生在这种资源相对充裕的环境中去获得知识,并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2.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在处理知识与能力方面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体验,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科课程服务于学生的发展。1.3.理论依据1.2.1理论依据“穆来纳森带宽”(bandwidth):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一种模拟量度。他是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这一理论本来是经济学上的一项研究,但笔者从对学习理论的自身研究反思出发,发现在现代中国的教学现实中也具有惊人的相似点。1.3.3研究轨迹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Mullainathan)。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29岁时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之后被聘为哈佛终身教授。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Shafir),其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发表,之后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他的相关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9月3日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在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但觉得惟独感到缺少的是时间。他的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很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一般人如果遇到这种问题,往往会去找时间管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