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8.小松树和大松树(一年级语文)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作者姓名:刘珊珊邮政编码:212000【教材简介】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在风伯伯语重心长的劝说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让树、风如人一样能思会讲,富有儿童情趣。故事用对话形式,把一个深刻的道理蕴涵在故事之中,能启发孩子的感悟。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朗读,从自己的角度来体会小松树开始时的自满,后来受到的教育,最后感到惭愧的转化过程。【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多”、“回答”“托”“惭愧”等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3.懂得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4.学写生字:松托回多【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并能工整、漂亮地书写“松、托、回、多”四个生字。3.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设计理念】《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下的一篇课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学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采用了分散识字的方法,分步处理生字,力求把识字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并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对于生字的教学,方法多样,结合字理进行教学,既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造字文化的精妙。在写字教学中,有方法指导,当堂练习,当堂反馈,让写字教学更有实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中,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故事,扮演角色。孩子们在情境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自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享受阅读的乐趣。【设计思路】图片导入,揭题,学习“松”和“棵”两个生字。初读课文,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学习“伯”“爷”这两个生字。创设情境,分自然段学习课文,把识字教学分散到阅读教学之中,在阅读、理解词义、句意的同时,感受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堂中留有时间进行写字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看松树图,这种树,认识吗?读词:松树,记忆“松”的字形,松是一种树木的名称,所以是木字旁,右边是一个“公”。和老师一起写。师板书,学生书空。2.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发生在两棵松树间的故事。读词卡:两棵松树,“棵”是一个量词。再读。3.读题(板书中,“小”字写小,“大”字写大),读好课题。二、初读课文1.过渡:你们这么亲切的叫它们的名字,它们非常喜欢你们,想带你们到故事中去,快打开课本,去读一读吧。2.出示自读要求:生字别放过(在课文中找到课后一、二类生字,多读几遍)语句要通顺(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口到眼到心要到(认真专心)读书姿势要记牢(让生做出正确的读书姿势)3.师:故事中还出现了两个人物,谁来读一读他们的名字?出示词语:风伯伯大山爷爷学“伯”(师边范写边讲解结构,粉笔使用颜色同前)正音:“伯”与“婆”读音会混淆,①学“爷”认识“父”字头。师:父亲的父亲称为爷爷,所以是上面是“父”字头(课件中把“父”字头点红)伯伯和爷爷都是叠词称谓,读轻声。一起来读一读。像这样的叠词称谓还有?指名说一说(妈妈、姐姐、哥哥……)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问: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里吗?哪那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2.出示第一自然段,读3.请学生上黑板为大小松树找找家(贴图)4.指导朗读读出他们大小不同和位置的不同。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一)小松树部分1.过渡:这棵小松树长在山顶上,它每天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地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房子、树木变得矮小……如果你是小松树,看到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