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满载希望,放飞童心——《风筝》说课稿裴芳阜阳市文峰中心校2009-3-6《风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风筝》。我将从课文内容、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代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从“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的憧憬和希望,到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以及到丢风筝时的伤心,找风筝时的期待,都把童心、童真、童趣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表现出了作者对童年幸福时光的深深眷恋。二、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进行换位思考。放风筝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事,我让学生加入文中小伙伴做、放、找风筝的行列,让他们的心情被风筝牵着走,从而深入体验心情的变化,激发起学生想把自己的内心体验表达出来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以“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句话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层层深入体验,在读中共鸣,在读中步步升华情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心灵和情感的熏陶而提升。三、教学目标在设计过程中,我紧扣《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思维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精心、憧憬、翩翩飞舞”等词句的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2、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感悟做、放、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3、感悟童真童趣,引导孩子能借助风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别人的祝福。[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难点:理解并感悟风筝可以寄托孩子的希望、幸福和快乐。四、教法学法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本课教学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五、设计流程:1根据以上的设计理念、目标和教学法,我把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开始我就让学生在回忆中感知文中小朋友的快乐:“上节课我们认识的那群小伙伴,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到他们中间,去分享他们的快乐。“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二)、细读深究,品味感悟。在这一环节,我又把课文分为三部分:1、满怀希望精心做风筝。《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让孩子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如自主朗读、听录音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让他们多姿多彩的个性在自由诵读中张扬。首先我要求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中体现小伙伴们做风筝时快乐心情的一句话。同时让孩子结合动画理解“憧憬”的意思:“我们看这个小伙伴正在快活的想着什么,这种美好的想象和向往就是---憧憬。”看到孩子们已沉浸在美好的动画中,我又及时引导他们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