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复习知识点-第一、二单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2.学写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有:——·○?△。1.老师,您好!1.《老师,您好!》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和“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的崇高。诗歌把老师比作春蚕,我想把老师比作园丁、蜡烛、铺路石。2.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教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福。3.“昨天”“今天”“理想”这是两个比喻句中的词语,诗句中“昨天”指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今天”指中国和世界的现状;“理想”指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诗人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现状和未来,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走向幸福的明天。4.“春蚕”:比喻辛勤的老师;“理想的丝线”:比喻教师的教学成果;“甘露”:比喻教师付出的心血;“茁壮的新苗”“鲜花”:比喻学生。5、学了第一课,想到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但愿人长久1.《但愿人长久》的题目中:“但”的意思是只。“愿”是希望、祝愿的意思。课文记叙了苏轼由中秋圆月想起(手足情深,分别七年)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课文中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是先“心绪不宁”,接着“埋怨”,后来“宽慰”。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用课文中的“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来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用课文中的“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来解释。词中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婵娟”原指美好的样子,词中指美好的月色。3、我知道的传统节日有: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3.古诗两首1.《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映照下的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诗的前两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面。“未”:没有。可以用成语水平如镜来形容此时的洞庭湖。写出了此时洞庭湖宁静和谐的特点。后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诗中描写了白、银、青三种颜色。1这首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洞庭湖水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后两句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了青螺。2.《峨嵋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写的。诗人在(秋天的晚上)乘船远行,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描写了诗人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前两句是: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月影。“流”:流动。后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发”:出发。“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下”:顺流而下。4.秋天1.《秋天》课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为什么要“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答:“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他想让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练习11.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一鸣惊人桃李争妍后继有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李峤的《风》这首诗中,(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使人感受到风很大。我能默写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我给江主席献花1、课文记叙了“我”随着欢迎的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我对国家领袖的衷心爱戴以及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的无比激动和欣喜之情。2、“我”是香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