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每一步【教学反思】教要教得有效,学要学得扎实——《小动物过冬》教后反思跃小贾秋岚本次教学研究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执教的一节课。课上完后我马上看了一遍自己的课堂录像,然后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新课程改革在进行深入反思的时候,我们应该呈现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状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着,同时我也在常态的教学下不断的实践着,我在努力追求一个体现学生真实发展的课堂,追求一个能够展现学生真实学习过程的课堂。《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燕子、青蛙、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极富童趣,不仅生动地介绍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我执教是本文的第一课时,我从学情出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读通读顺课文”和“识字写字”两个层面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创设情境,随文识字。在教完这课后,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上有三大亮点之处:1.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文识字。本课所有生字都是随课文自然出示的,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着情境,这些生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变得有内涵,有情感。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识记了字音和字形,理解了字和词语的意思。教学时每个字都有侧重点,如“商”字侧重里面的“八”和“口”,“暖”侧重字形,强调日字旁和右边的笔顺,“钻”侧重字音和字义,“第”侧重字形、字义。把识字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如,学习“暖”字时,结合小燕子说的话,引出“春暖花开”,通过说说看图,理解它的意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字词反复出现,加强学生记忆,比如“商”,在刚出示时我就引导学生注意里面的“八”“口”,后来又多次反复强调,避免和“摘”混淆。“商量”这个词贯穿全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理解了“商量”的意思。2.这节课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朗读指导体现层次性。先从三个重点描述过冬方式的段落入手,突破学生朗读的重点难点;再营造“商量”的情境,指导学生分步读通对话;最后从部分走向整体,整体关照全文。读书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在扎实的训练中读准、读通了课文。初读时,让学生自由读两遍课文,明确自读要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扮演小动物,向大家介绍自己过冬的方法,其实这是在指导学生读好重点句。在分角色朗读时,重点指导了小燕子的两个问句,并且采用多种方式,老师和学生共读,学生和学生同读,读出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以读带讲,以读促进,让学生自己获得情感体验,有层次性。3.这节课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读书融角色。二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童话,我开发了文本资源从课的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童话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喜欢到向往,最后融入童话里的主要角色,在具体的童话世界和语言情境里练习朗读,在具体的角色体验中习得语言,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低段有“写话”要求,学习一些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写好话的基础。在进行“三个好朋友常常在一起,日子过得。”说话训练时,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发散开。单纯从发散思维的角度,日子有苦有甜,有快乐也有悲伤,但此处并不适合进行这样的扬中市三跃中心小学http://syxx.yzedu.net走好每一步发散,因为与课文的语境格格不入,如强行发散,就破坏了“课场”,显然得不偿失。所以,此处训练不要也罢。2.课标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我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刮”,符合低段学生认知规律。但是为了引出生字“刮”,绕了一个大弯子。难道“又大又冷的风”只能说“刮”吗(教材中的句子是“天气渐渐凉了”,“凉”和“冷”也是有区别的)?“又大又热的风”该说什么呢?“秋风的力气是那么大,连树叶都从大树上掉下来了”是一个病句。此处出现“败笔”都是“树叶宝宝”惹的祸,树叶“掉了”用词未必多准确。学生在回答“你看到了什么”时已经说出了“刮”字,我完全没有必要兜圈子——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从优化每个教学环节做起。3.随文识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