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优质课的思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数学优质课有以下几点思考:思考一: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在课程改革中,一个好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要看教师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是恰当、吻合。因为目标既是教学评价问题,也是课的归宿。但是目标有两类,一类是预设的,一类是课堂生成的。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当中,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描述:通过一个行为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来体现三维目标,然后,要关注课的任何阶段、任何步骤、任何活动是不是紧扣着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是老师研究了教材,了解了学生后定出的。比如:有一堂课,本来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比较两数的大小来感受数的大小的相对性,培养孩子的数感。但是,老师却把多一些、少一些当作知识点来解释,什么叫多一些,什么叫少一些,然后在图上画上数字,离得近的就是多一些,离得远的就是多得多。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定好,对教材没有理解透,认为只是知识目标而已。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思考二: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现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数学的学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数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巧设计各种问题及练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考三:课堂是否互动生成、真实有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朋友。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师生都能在教学中体现各自的生命价值,两者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师生互动”却能克服这一缺点,使学生和教师互相“动”起来,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真快乐,这样就主动去学习,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师生互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师生互动”教学,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表达能力更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