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小学语文情趣课堂创设一、探径寻踪,剖析寓意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条主线,既是作者写作的主线,也是学生阅读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教学,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绪,使其探径寻踪、沉浸于文本世界,方能不断深入,层层剖析,理解作者的寓意。运用这一方法,不仅使教学变得层次分明,也给了学生一个为探寻心中的谜底而自觉挖掘文本深意的机会。(一)探径寻踪,激发想象阅读教学分为预设、探究、反思三大部分。预设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探究是使学生逐层深入到文本世界中,最后的反思则使学生抽身出来,从全局的角度、结合自身体会去体味作者要表达的深意。在最初的预设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重点。(二)剖析反思,体味寓意接下来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反思。学生了解到“山谷中的谜底”就是雪松时,不禁被雪松的“苍翠挺拔”震撼,被它的百折不挠吸引。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将阅读的重点放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在其中抒发了写作的本意,希望读者了解到雪松坚韧的品格,明白如何与外界压力抗争。学生沿着这一思路去思考,自主认识到“弯曲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的道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二、游戏觅趣,愉悦心情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愉悦感。(一)表演课本剧课本剧是互动教学的常见形式,选取教材中具有特色的文章改写成课本剧,由学生担任其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人物和文本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情趣。在《三袋麦子》的教学中,由于文本人物可爱,寓意深刻,可将文本中对话和旁白挑出,由教师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由学生担任“土地爷爷”、“小猪”、“小牛”和“小猴”四个角色,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观看。当然在表演中,鼓励学生对原文内容进行再创作,不拘泥于台词和形式,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加入时代元素和自己对人物、对文本的理解。(二)加深体验感表演本身就是一次与人物贴心的体验机会,越是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越能体会到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用意。在上面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小猪”、“小牛”和“小猴”身上三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小猪”好吃懒做,“小牛”勤恳却墨守成规,“小猴”善于计划、能够发展地看待问题。而“土地爷爷”对“小猴”的肯定表示了对他的赞赏。学生从这次表演中体会到处世的眼界要开阔,既得到了表演的满足感,又体会到了作者的寓意,起到了开启智慧的作用。三、感受生活,笑中悟道生活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养分。文字来源于生活,又还原最真实的生活。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肩负培养学生识文断字的能力,还肩负教导学生领悟生活智慧的责任。课堂情趣教学,使学生在欢笑当中领悟到人生哲理,感受生活的美丽。(一)用生活再现课本很多时候,学生会觉得课本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其实只是因为缺少用生活再现课本一步,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的真谛、人生的哲理没有改变。比如饱含哲理的《最大的稻穗》一文,学生会感慨古希腊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教师便刻意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外体验活动,活动地点正是一片稻田,在金秋时节,稻穗丰盈之际,重现文中的场景。学生们畅游在稻香扑鼻的田地间,享受午后的阳光,比一比谁最快走出稻田,看谁摘的稻穗最大。尽管学生们早已知晓最终答案,也知道摘得一颗稻穗就往稻田外走的道理,但这样与苏格拉底的学生无比亲近的机会,才是此次活动的最终目的。(二)用欢笑书写哲理这样一堂再现课本场景的实践教学,使师生们领悟最深的就是“生活才是最好的课堂”。整个活动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学生们欢快的笑声,这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多见的。很多学生体验到笑声令他们的记忆更加深刻,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悟到做苏格拉底的学生并不难,即使时空变换,岁月变迁,依然能领悟他教育世人的人生哲理。四、小结情趣课堂的创设,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乐趣与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有所得。通过对生活的再现,对自然的再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正是“造景生趣,笑中悟道”,一堂充满童真和童趣的课,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了精神的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