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调节教师情绪?(政史地组汪家松)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映,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和内容.在教学中,情绪是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一种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往往在教学中被许多教师所忽视,但是,教学中,教师以不同的情绪对待学生,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因教师的情绪而变化,并表现出与教师情绪相应的学习态度.那么教师要如何调节情绪,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呢?我总结有以下几点:一、要学会控制情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教育情境的意义,我们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而面对不能控制的情境,我们就会产生情绪问题。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要熟悉教育工作的特点,了解教育的基本过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适应情境。二、运用积极认知。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策略,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而有些教师在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易使情绪陷入低落。其实,变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三、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控,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听听音乐;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找个朋友倾诉;散散步做做深呼吸;计划一次远行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四、心理匹配所谓心理匹配策略,是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情绪与教学内容、课堂情境与教学行为相匹配,并使教学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需要,从而达到有效调节教师教学情绪和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心理匹配策略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该策略是通过让学生满足需要(认知需要、情感需要)来引发学习心向的,因而也同时会引发学生愉悦情绪,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取得有效的促学作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予以适当调节,使教学情绪与课堂教学和谐,并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达到乐教乐学。五、归因控制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相信行为在个人控制之下时,才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符合个性倾向的归因;个人作出归因分析是为了对环境有一种预见感和控制感。心理控制在压抑和困境中显得特别重要,控制感可以降低压抑的体验,帮助教师对付不可逃避的不愉快事件。控制带来的益处是提高了课堂事件的可预料性。如果失控,则威胁着教师的自尊和动机。所以,人总是力图降低一个事件可能带来的最大危险,这取决于他的控制能力和归因指向当归因于可控的原因时,无疑会导致愉悦的情绪;反之,则不然。六、自我暗示奥尔波特指出,暗示能够产生强大的功效,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语言控制的自动性和无意识性,二是身体变化的普遍性和完全性。暗示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的方向的影响。暗示可以发挥调节情绪的功效。如教师在处于焦虑、困惑、不知所措以及极度兴奋或愤怒等心理状态中极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调节中,主要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自己对自己发出的暗示,它有有意和无意之分。有意的自我暗示一般具有积极的倾向,它是克服怯懦、自卑、冲动等不良心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自我修养方法,对于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是在效的方法;无意的自我暗示大多具有消极的倾向,通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人对自己有不满倾绪、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不能在现有环境中继续活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