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年级:高二设计:肖美香初唐诗歌的概况一、目标引领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2.初步把握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二、教材引领聚焦重点:了解唐诗的发展过程及初唐诗歌的特点。破解难点:初步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三、学法引领思想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法展开互动交流。四、学程引领情景导入: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建议: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我们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学程之一了解唐诗发展过程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学程之二感知初唐早期文风1.历史沿革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2.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2)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3.“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的宫廷文学。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第1页共2页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年级:高二设计:肖美香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渡”、“催”二字使用尤为精湛。4.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滕王阁》后面详解)杨炯《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语短意长,雄健激扬。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