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大同市天镇县第四中学王利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好语文,经过琢磨反思,我总结了三点,简称“122”原则教学法,即一渗透,两到位,两坚守。一、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应试让语文课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成绩和排名的压力下,语文失去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被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学生误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却不知要学好语文的根源是在生活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在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所以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首当其冲。这虽已不是什么新观念,但却是我们必备的语文教学观。平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以语文的形式来对话生活,如设计贴近生活的导语,仿电视栏目开展语文活动,排课本剧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还可以用生活的内容来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如让学生自创佳节祝贺短信,编对联,即兴仿写句子,拟广告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等。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二、两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普通话到位和情感教育到位。普通话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人曾这样赞誉课堂朗读教学艺术:“一个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感情纯正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这样的说法貌似偏颇,但细研深究确有一定的道理。普通话朗读教学做得好,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能大大激发孩子们学好语文的兴趣。多年来我一直在这方面努力,也有了一定收益,学生们爱听我讲课,喜欢模仿我朗读,这使我有了不竭的动力,总感觉还有许多不足,仍需努力再努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动因。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教师丰富、纯正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而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在教学方面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深入挖掘,理解教材,合理解读文本。如此才能“入情”、“入境”。进入课堂后,能像演员走进摄影棚一样立刻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体态语来牵动学生的情感。注重熏陶感染,用自己的巨大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护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接受所传授的知识。三、两坚守。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如果我是语文教师》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是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能正确欣赏自我、热爱生活的人,对其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我在坚守这两块阵地方面的有效措施是:鼓励学生们读有批注的初中课标必读名著,读健康的报纸杂志。为了调动其积极性,上学期我专门将两节综合实践课改为语文阅读课。让孩子们带上他们喜欢的课外阅读书(有课标必读名著、语文报、青少年文摘报、《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