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使生命展现出真正的价值?“我愿意做一滴水,虽然很渺小,但是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句话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日记中的一句话,当我在网上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感动于一个普通年轻人的执着与勇敢,感动于一个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与选择,更感动于一个贫困农民儿子的付出与收获。说起徐本禹支教的狗吊岩村,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里的孩子都会误以为是在讲一个虚构的故事。狗吊岩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跑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跳蚤几乎让人无法入睡,身上被咬的到处都是包。粗糙的玉米渣和酸菜汤是那里的主食,苍蝇更是无处不在。2003年8月1日,当最后一名随同徐本禹前来义务支教的志愿者坐上返回的车时,徐本禹没有动摇,但他心里清楚的很,摆在他面前的未来是如此地艰难渺茫却又充满诱惑。徐本禹的付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只能在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的颁奖晚会上从他那张流泪的脸上读出一些什么。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们的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我很荣幸和徐本禹都是从事教师工作,但我又很惭愧,与他的奉献和爱心相比,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他敢于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自己的志向。我敢吗?他敢于放弃读研的机会甘愿默默无闻,我敢吗?他敢于只身一人留在大山深处忍受无尽的孤独,我敢吗?连我自己都没有答案。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个年轻人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不是金钱的诱惑,也不是名利的驱使,也许只是那五个字吧:“为人民服务。”徐本禹没有高声呐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也没有标榜自己的美德与品质,他做的只是“行动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为人民服务”不是课堂黑板上的几个字,也不是学校墙壁上悬挂的条幅,他的全部内涵都只存在与“行动”之中。当他还只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时,徐本禹在《中国少年报》上第一次读到了有关狗吊岩小学的报道,当时他流下了眼泪,我想我们中很多人也会像他一样的。但他却在大学毕业后将其付诸行动了。我们能吗?也许能,也许不能。我想这就是我们的“为人民服务”的最大差别吧。没有行动,再同情的泪水也是毫无意义的;没有行动,再响亮的“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也是空洞的;没有行动,理论知识再丰富的党员也是不够格的。行动,真实的行动就是我心目中的党员形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当时,谭千秋正在这栋教学楼的教室里上课。危急时刻,他用双臂将四名高二一班的学生推进讲台下紧紧地掩护在身下。2008年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张开的,趴在讲台上。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而四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而他就这样献出了自己51岁的生命。李桂林、陆建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二坪小学的教师,学校环境极其艰苦,这个位于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两人共同被评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妻子陆建芬还是代课教师,现在每月工资仅230元。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80后最美女校长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父亲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她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沿街收购各种教辅书籍。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她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看到这么多在党的教育下,和平时期的英雄,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尽管年龄不同、出身不同、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