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一个深入改革的重要时期,这是我们已切身感受到了的。新课程体系在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作了重大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理解和参与这一改革,这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而艺术课作为改革较大的一门学科,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使我最深得体会。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作为学生,我们要求他们不模仿、抄袭、独立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这便是他们创造能力的基本体现。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学生创造动机的培养。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语)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因此,只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利用比较具有新意的设备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己解决总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如:在《洋洋八千兵马俑》一课中,我尝试在网上收集一些兵马俑图片、资料,在上课放映时,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我乘机联系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讲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二、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