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火烧赤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事吗?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成都武侯祠诸葛亮像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出师表岳飞书出师表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诸葛亮故事汇萃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文学常识部分: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虚词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受命以来。介词,把。介词,因。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连词,表时间,以。阅读预习提示,思考:此表的目的是什么?全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请结合“预习提示”综合思考: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此表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是如何体现的?此表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何特点?请具体阐述。理清思路,把握结构部分段落要点表达方式1广开言路2赏罚分明3--5亲贤远佞一6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效忠心愿:托孤之事二8、9归结责任,结束全篇三寓情于议寓情于叙抒发感情课文理解: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妄自菲薄三顾茅庐不知所云还有吗?请你找找看: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裨补阙漏指日可待察纳雅言课外拓展: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你知道吗?三顾: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祁山东和:东和东吴收二川:收东川西川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文章学习拓展一、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全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