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高远的北宋词(一)》专题导学案(教师版)新坝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主备人王美红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2、了解北宋词人对词的发展和突破,把握婉约词的特点。3、背诵所学诗歌《破阵子》《蝶恋花》《苏幕遮》《八声甘州》4、自读赏析《踏莎行》《天仙子》学习重点和难点:1、意象法的熟练运用。2、宋词的表达技巧和词中意的理解。学习过程:一、《破阵子(春景)》(一)个人自由诵读,小组内交流心得。象:意:法:个人疑问:(二)品读与探讨1、[作者简介]晏殊——婉约词宗师,宰相词人,字同叔,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七岁能属文,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作品集有《珠玉词》。他的词强调意境,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予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晏殊词中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所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有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像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隐约表达,适可而止。2、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常飞絮轻”的写景之妙。(1)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春光的美好。(2)(2)“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色绘声绘形,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致。3、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少女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朝气蓬勃、天真活泼、纯洁无暇,充满青春的欢乐气息运用白描手法,没有细致动作,色彩等工笔描写,选取相逢、疑怪、斗草、笑等几个典型动作,从表情、心理、场面几个方面表现了女孩活泼天真的个性。虚实结合手法:实写少女在路上相遇,虚写春梦和斗草的游戏,展示了少女纯洁的心灵,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二、《蝶恋花》(一)个人自由诵读,小组内交流心得。象:意:法:个人疑问:(二)品读与探讨1、[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2、“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连用了三个“深”字有什么作用?极言庭院的深邃,让人想到庭院中的女主人公形同囚居的生活,不但写出了她的孤身独处,而且暗示了少妇无人可诉的深深愁绪。3、该词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请反复诵读作品,说出多层意蕴来。第一层,女主人公因伤春孤寂、被冷落而落泪。第二层,因落泪而问花。女主人公已将花幻化成人,向花儿痴情地发问和倾诉,想要获得安慰。第三层,花儿缄默不语,不予回答。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弃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的另一边去,与章台的那个男子一样,都对她报以冷漠。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充分表现了女子内心的凄苦无告之情。4、送别怀人之作,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委婉真挚,便成佳作。欧阳修这两首词却才用了两面兼写、对照映衬的手法。试想一想,这样兼写两面能收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兼写两面,一则丰富了词的内容,二则使感情更加细腻。如《踏莎行》上片写行人忆家,下片写闺人忆外,两面兼写,对照映射,比之单写行人或单写闺人既视角多变而言情又更诚挚深厚。三、《苏幕遮(怀旧)》(一)个人自由诵读,小组内交流心得。象:意:法:个人疑问:(二)品读与探讨1、[写作背景]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宋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陕西延安)。范仲淹守边四年,对西夏恩威并施,羌人不敢轻易来犯,称之为“龙图老子”。此词为范仲淹在边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