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每次讲说前,艺人们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小说回目的来源。现在见到的元刊讲史话本都相当粗糙简陋,属于讲说纲要的性质。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作家的持续努力,元末明初出现了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明中叶以后,《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标志了章回小说的成熟。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其作者为明朝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其作者为明朝凌蒙初。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思想特征大致相同,艺术水平大致相当,故文学史一般将两书并称,成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4.明传奇:明传奇是与明代杂剧并行发展的一种戏剧形式。“传奇”,最早是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元杂剧,因为元杂剧好多都从唐传奇改编而来,自身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明嘉靖之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被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全国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明代传奇发源于宋元南戏。它在初期,不仅体制不完善,思想内容也极陈旧、保守。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四大声腔的成熟,明代传奇迅速崛起,进入全盛时期。其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当时的杂剧,成为明代戏剧的主流。这样,明传奇与元杂剧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聚成中国戏曲文化的泱泱大关。5.“沈汤之争”:“沈汤之争”说的是沈璟和汤显祖对戏曲创作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其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曲“律”与曲“意”的关系。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明代戏曲史上,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曲坛上的两位大家,由于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持论相对,发生碰撞交锋;争论的焦点是以曲律为重还是以曲意为重,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场影响整个剧坛的大争论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沈汤之争。沈“强调音律”,甚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