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等式和方程》教学设计五一小学吴广知【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页~2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及练习一的1-3题【教材简析】方程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减少数学的名词术语,降低数学理论的学习要求,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现行教材大多不出现“等式基本性质”之类的名词。这当然是对的,因为在小学确实需要控制出现数学名词术语的数量,况且不出名词,甚至不用文字概括等式基本性质,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所发现的规律,都是可行的。但这并不是说教材回避的语言教师就不能说。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常感到每次提到等式基本性质时,都要把有关的内容说出来,如“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很不方便,最好有个名称。于是,有的教师称之为“等式的规律”,也有教师说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或称“天平原理”。这些语言作为小学阶段的通俗说法,并不为错。也有实践表明,给出“等式基本性质”这一名词,小学生一般不感到生僻,他们完全能够接受。鉴于此,有人认为,既然是规范的数学术语,学生又能接受,就不必刻意回避,如果教师觉得需要,教学中引入这一名词也未尝不可。【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2、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用具】天平、几个重量不同的砝码、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学过了用字母表示数,下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口答)(1)x与6的和(2)x与4的和(3)20减x的5倍的差(4)x的2倍加1.8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都喜欢玩哪些游戏呢?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你想不想玩?那接下来我们也一起来玩一玩。老师有65千克(板书:65)你呢?(指名学生)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当我与他坐上翘翘板两端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那怎样就能使翘翘板平衡了呢?你能用一个式子把它表示吗?(板书:30+35=65,左右两边相等)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翘翘板相类似的物体吗?(天平)今天我这里有一架天平,谁能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吗?(那什么时候天平就平衡了呢?当两重量相等的时候或者指针指向中间的时候。)你了解得的可真多!【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平衡与平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天平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究新知1、理解方程的意义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不能)前面我们学的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但这里是一个固定的值,不能表示任意的数,只能是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值。师: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同学们,真厉害!前几天,学校又新买了3只篮球,(出示篮球图)共用去186元,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板书:3X=186)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X+50=100X+50<100X+X=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X+50=100X+50<100X+X=100第二种:X+50>100X+X=100X+50<100X+50=10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