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生命说”的理论摘编【代表人物】出生年月:1941年12月籍贯:上海职称职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履历: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社会关系、社会职务: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工作履历: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个人获奖情况: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科研项目(部分):主持《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主持《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代表性著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主编,三联书店,1999年)《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走出低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年)【学说背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1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我们已有丰富的教学论著作,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主要观点】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启发】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