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段初中学科语文学校镇江市京口中学执教瞿燕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的朗读全诗,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奏。2.借助注释,译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3.想象画面,体会诗歌中精妙的词句,进一步探索诗人的情感世界。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是杜甫“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博大情怀的具体呈现。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前蓄势,述个人的悲苦遭遇,后喷薄,发“天下寒士”俱能得“广厦千万间”的祈愿。这首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叙个人的悲苦的境遇----诗人的茅屋为狂风所破,接着顽童盗茅,雪上加霜,又遇上了如麻不绝的秋雨,屋漏床湿,被衾似铁,全家无处安眠,处境凄凉。这是诗人所经受的“身之苦”;念及安史之乱以来,国家破裂,人民流离,亲人离散,诗人“少睡眠”、“何由彻”,可以想象诗人内心的忧时伤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这是“心之苦。二。抒天下安乐的祈愿----诗人从个人不幸,推己及人,想到天下贫寒之士,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宁愿以个人“庐破受冻”换取天下寒士的“俱”欢颜。这首诗文字朴素易懂,情意真切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手法,没有冷僻深奥的词句。诗句与情感配合完美,波澜起伏,以七言为主,九言错杂,朗读起来,语气、音调能够抑扬舒展,收放自如,是非常适合诵读的教学素材。本课的任教学段为九年级,学生们一定已经有了不少语文知识的积累,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必定有所养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是处于初中最佳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将主动权交予学生。教学方法、手段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构思、重难点及解决如下:1.课前布置预习作业。预习练习中,将“创作背景”“歌行体”等相关文学知识交给学生借助参考书、网络等渠道去查找了解,希望能藉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搭建已有的语文知识和将学的内容之间的桥梁,以更好理解诗歌。另安排预习任务:(1).朗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正确读字音、读句子。(2).译读诗歌。借助注解,译读全诗,遇有困难,标记出来。2.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读准字音,读流畅--读懂内容,读情感--读出画面,读妙处,通过三个板块的学习,引导学生由浅到深地把握诗歌的精确生动的词句、深刻的内容、深邃的思想感情等。理解诗歌中杜甫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对这样的人格情怀有认知、有认同,是这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对这一难点,我的考虑是“点明”,但不“深挖”:在“读懂内容,读情感”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诵读译读,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后,以主问题“请用两个词语,概括表达你对这首诗中诗人杜甫的感情。并能结合诗句说说理由。”引导学生去比较探索诗人的“境遇”、“情感”、“情怀”之间的关联,思考诗人所处的现实与他的理想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诗人“令我们怜悯的,是诗人困顿的生活境遇,而使我们产生敬佩的是,他能推己及人,由个人的苦痛推及天下人的苦痛,甚至惟愿天下寒士俱欢颜,宁愿个人庐破受冻死,这样博大的胸襟、可贵的情怀”。体会诗歌中使用精妙的词句二三处,这是本课希望突破的地方。在诵读、感知、想象再创作的基础上,带着学生回到诗歌的细节、画面中,去品味诗歌中准确生动的词句,体会诗人用语造词的用心。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欣赏。2.多媒体。教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一.读准字音,读流畅。多形式的朗读诗歌。1.学生认真听读,或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放开胆子,放出声音,读准每个字的音,读清楚每一句话中的停顿,还要努力读出“诗的味道”来。3.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发现并纠正误读的地方,相互评价。4.关注重难点词语,跟读、朗读。5..诵读全诗。(读音准确,节奏明确)1.导入。板书课题。2.范读。3.明确朗读要求,组织学生多形式朗读:齐读、自由朗读、单独朗读、师生合作朗读或跟读。仔细听学生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