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六艺教育形成背景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历史影响和意义意义和历史影响产生背景一:“六艺”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六艺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任、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形成于西周时期。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六艺”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返回六艺内容一:礼、乐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其明确等级关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疏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包括各种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礼仪,礼的教育就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是六艺的核心。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需求。《礼记·文王世子》:“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被称为男子。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射御射御西周时以兵车为主要作战形式,而进攻时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故射御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根据《礼记·射艺》记载,周天子选择卿、大夫、士的方法就是试射,诸侯每年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合格的才能参加祭奠。在尊礼思想的影响下,射御的训练是和礼乐教育紧密联系的,射对于礼仪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饰之以礼乐”,动作节奏也要符合乐律。书数书是文字读写的练习,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数即计数、算法的学习,也包括天文、历算等自然和学知识书数也就是基础文化课的教育。因为书数的学习主要安排在小学时期,地位相对礼乐、射御来说较低,故又称“小艺”。但传说《周髀算经》已经作为当时的教材,说明当时的书数教育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返回历史影响和意义一:“六艺”教育作为西周教育的特征与标志,内容包括多方面因素,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重内心情感修养。二:“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修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六艺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后来的“苏湖教法”、朱熹及颜元等人都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