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评价胡卓娟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秋天》的教学评价、反思。一、说收获首先,我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且实现了学以致用。如:我在拓展延伸部分启迪学生发散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种种景语皆情语”,秋之于人,各有其情。然后放秋天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所学所读的有关“秋天”的文章,写一段有关“秋”的语段,或画一幅秋的画面,题目不限,题材、形式自由。给学生自由的创作、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在“听、说、读”的基础上来“写”,让“写”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刚才我们欣赏了孩子们所写的话,所画的画,我觉得,他们的确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小有收获,个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其次,我的教学重点得到了保证,也突破了教学难点,这节课是一首三节小诗,我便确立了以朗读、品读、研读为教学重点,课堂上多次朗读、分读、齐读,针对诗中三小节的不同特点,指导解疑、分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再如:学生对“秋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便用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学生熟知的形象进行启发,使他们明白此时的联想是文学作品中的“二度创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二、说缺点(一)新教材新学生彼此之间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诗歌的蕴味又非常丰富,看似简单的几节小诗,对他们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多读、多思、多练、多感悟、多品味、多体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二)在备教材、备学生的时候,我总是想得很多、很充分,但实际操作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最后练笔时,你无从知道孩子想要表达的东西。当有个学生写道“秋雨如烟似雾”,当时建议他改作“霏霏”,现在想来改为“秋雨淅淅沥沥”会更好。以上是我的教学评价、反思,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