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查干花蒙中:那顺白音尔【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4、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德育目标: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教学重点】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教学难点】1、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2、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教学过程】:关于“我”的家境。1、提问“我”家的境况如何?2、在学生概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析。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穷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3、全家人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的?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四、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课文,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在“我”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在你(读者)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1、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注意对比的手法):①当初于勒糟蹋钱:坏蛋、流氓、无赖(恐怖)②第一封信,希望赔偿损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③第二封信,发了财,一起过快活的日子:(福音书)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④船上巧遇,于勒成穷水手: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那人,这个人,这个流氓。5、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一切从金钱出发;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是息息相关的,于勒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金钱决定一切,金钱被铜臭所遮蔽,注定了他那悲惨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骨肉亲情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在“我”心目中于勒是个: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3、在你(读者)心目中于勒是个: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4、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哪种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是用了哪种描写?(心理描写)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七、衔接:同学们,你对金钱有着怎样的思考?你生活的周围有关类似的事例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积极、健康、畅所欲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