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仁信”文化打造“仁信”教师丹阳市埤城初级中学郑俊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分配不均等现象导致的负面社会效应也渗透到教育领域,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性,深刻影响社会心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怎样引领教师淡泊名利、专心育人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打算全力构建以“仁信”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先进文化引领教师人文品位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扎实有效的仁信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构建“仁信”文化的基础和发展“仁信”是我们埤城的古名。那么,何为“仁信”?“仁信”即“仁爱”和“诚信”。“仁爱”是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一,就是“仁爱孝悌”。“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兄友弟恭,形成一种浓浓的家庭亲情。在学校中以尊重友爱为本,尊敬师长,友爱同事,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诚信”其核心理念是“信”,“诚信”教育是学校的教育核心,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师生的品性、道德成长的目标,我们力求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师生道德与学业的共同进步。中国传统的儒家“仁信”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现在正全面走向世界。这一思想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主渠道,学校则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在校园内推行“仁信”文化,必将大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在校园内推行“仁信”文化,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教师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关爱学生,举止得体。我们每天面对学生,言不由衷学生不会理解,言行不文明会影响学生一生,为人师表须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换位思考,少矛盾烦恼。改过迁善,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二、打造“仁信”教师的主题和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师形象的塑造,教师形象就是学校的一种文化。那么教师该如何塑造自身形象,加强自身修养,凸显“仁信”文化呢?1.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我们指导教师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既要分析个人的现状,确定个人发展目标,还要拟定实施的方法和措施。为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我们通过教师讲坛的方式,组织部分教师交流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2.建立自主学习机制,确立终身学习理念。1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有这么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确实,无论我们的职位是高是低,不管我们的工作是哪一行,我们都要学习,不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学习必将落于人后。终身学习理念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继续和发展。终身学习是人类开启知识社会大门、适应并且驾驭知识经济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要热爱学习,对学习的态度要积极、主观。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不退缩,放平自己的心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求教育教学新规律,上好每一节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学识水平。其次,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道理,才能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3.进行自我管理,完善自我成长。规划必须与有效的管理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目标。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及行为作为自身意识关注的事务,不断对其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其实,这种管理更多表现为一种过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