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团结小学罗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看图入情境。示图:看,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你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所得,美在哪儿?1、景美。2、和母亲在一起感觉美。二、品读文字,感受母亲的歌声。过渡:听,小院里传来了轻轻的歌声。(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深情地”,母亲爱唱这些歌谣,更爱将这些歌谣唱给自己的孩子听。)(“甜甜的”、“轻轻的”:说明母亲的唱得很好听。)2、声音怎么会有香味呢?(是啊,母亲的歌声温柔动听,犹如花的芳香让人沉醉。)你能用母亲唱歌的感觉来读这句话吗?指名读。三、诵歌谣,体味民歌民谣的美。1、示歌谣:这就是母亲深情吟唱的歌谣。自由读一读,指名读。2、同学们,你们注意了吗?这些歌谣有什么特点?(1)像诗一样,上下两句字数相等,有的最后一个字押韵。(2)都和月亮有关。(3)内容都跟劳动有关。这些歌谣都是勤劳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母亲爱唱,说明母亲也是个——勤劳的人。3、除了民谣母亲还唱童谣。这些童谣同样很有节奏,内容更加风趣。(出示童谣)看,这里有我们熟悉的——(师范读:小老鼠……)你最喜欢哪一首,读一读,也可以试着像母亲那样,深情的、轻轻的,配上自己喜欢的小调唱一唱。四、歌谣中感受母爱。1、母亲不识字,她为什么会那么多的歌谣?(1)指名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齐读,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生长/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歌谣。(2)是啊,黄河故道这片土地黄沙沉积,长不出旺盛的庄稼,使这里的人们日子清苦,但清苦的日子并没有泯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人们在劳动中创作了一首首歌谣寄托理想,一代一代传承下来。2、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会那么多歌谣,通过传唱——(显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1)这句话你懂吗?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伴着月光,让一颗什么也不懂的童心开朗起来,这就是月光下的启蒙。(开始要懂得爱什么,要喜欢什么)从这句话中,你是否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他对母亲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感激)3、月光高照,夜色浓浓,忙完了一天活计的母亲早已很累,为什么还要唱歌给“我”听呢?(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是的,其实在课文中处处蕴存着母爱,请同学们去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你还从哪些句段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生交流)不知不觉中,夜已深。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明月已至中天说明夜深了,“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读出来,指名朗读。过渡:歌谣一首一首地唱,故事一个一个地讲,母亲的爱就在这样的月夜中一分分加厚。也正是饱含母爱的一首首歌谣、故事启迪了我的想象,送我飞向了诗歌的王国。4、所以说——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1)自由读这段话。(2)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目:月光下,母亲给了我启蒙教育。让我感谢、怀念母亲。)(3)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