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陈情表李密文体介绍:文言文中的文体“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李密和他的《陈情表》: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而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官,写奏章推脱。本文就是此时所写。朗读全文,正音。组卷网给加点字注音:险衅(xìn)祚薄(zuò)茕茕孑立(qióngjié)床蓐(rù)拔擢(zhuó)优渥(wò)猥劣(wĕi)陨首(yŭn)希冀(jì)逋慢(bū)分析归纳第一段:1.本段所述之不幸,.共有几个?试一一列举之。四个不幸。即六月丧父;四岁母嫁;九岁不行;祖母疾病缠身。2.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作者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三)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陈述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情。1.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分析第二段:2.作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学科网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三)归纳段意:本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分析第三段:(三)归纳段意: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1、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愿乞终养。分析第四段:学.科.网2.作者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3.作者直到此时也不忘了以情动人,其表现是什么?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三)概括段意:本段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四.写作分析:zxxk1.融情于事的方法。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修辞修辞比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对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婉曲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从写作特点来看,他是凭着什么方式去劝说晋武帝的?1.融情于事的方法。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前。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同“褥”,草褥子通假字通假字至于:到成立:长大成人不行:不能行走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辛苦:辛酸苦楚告诉:申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名作动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作秀才,为秀才作孝廉,为孝廉使动用法谨拜表以闻:使皇上闻动作名臣之进退:是否出来做官之事名作状则刘病日笃:一天天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