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使用误区及相应对策曾秀群导学案是一座桥,一座高效课堂改革通向成功的必经之桥;导学案是一根拐杖,一根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彼岸的拐杖。但是在我们近一年多的使用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误区一:重视导学案,但却忽视教材。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杖”,让学生知道课堂学习该怎样进行。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这根拐杖,我们的目的是尽早丢掉拐杖。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学生拿到导学案就做导学案上的题目,而不是利用导学案去预习教材,回归教材;也有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围绕导学案来组织学习,对教材不加重视。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我认为导学案只能是一根拐杖,一根帮助我们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拐杖,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它的作用不能无限放大。相应对策:第一步,学生先初读教材,了解文本;第二步,由导学案到书本,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弄懂重要的知识点;第三步,由书本再到导学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探究导学案上的问题。这样教材和导学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果。误区二:教师每节课都给学生发一份导学案。我们在高效课堂改革的初期,模仿杜郎口中学模式,全面推行导学案,给每一个学生发一份导学案,这无可厚非。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就应该深入的探究导学案的科学使用。导学案取代了传统的教案,我们教师每一节都应备好导学案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每一份导学案都要发给学生。全部发放导学案,其实反映的是高效课堂改革中的一种浮躁心态,也是教师的一种惰性行为。相应对策:我们教师在集体备课讨论,撰写每一节导学案时,就应该对教材加以分析,确定导学案是全面发放,是小组发放还是不发放。这也是教师的一种深层次备课活动。对于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学科,导学案学生就可以不用,艺术类和实践类学科,强调的是学生的临摹、演示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教师还可以尝试用多媒体出示导学案,递减学生对导学案的依赖。同时,这些措施也能节省教育资源,降低我们改革的成本。误区三: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相应对策: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1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误区四:“学案导学”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相应对策:为了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要求我们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误区五: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相应对策: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由于学案使教师们共同智慧的结晶,很多教师就百分之百的、不折不扣的去用学案,总认为只要一人备课,大家就可享用,何况这个学案是教师们大家商讨的,我无须做任何改动,原文照用就可以了。是的,这确是无可厚非的,殊不知,教师们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