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保卫黄河)教案区县:天津市津南区教师姓名:李红娟一、设计思路:歌曲(保卫黄河)与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这两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注意了“难忘岁月”、“我与祖国”的人文主题。通过欣赏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与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将来建设祖国准备力量。其二:教学中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歌(乐)曲的整体音乐形象时,将体验音乐的旋律美、结构美、歌词美、情绪美等贯穿于其中。其三:因为作品是历史题材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和歌曲创作背景进行有机的整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的课程理念,教师同学生一起来探究歌(乐)曲旋律、结构、歌词、情绪的特点,探究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效果;音乐旋律、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所塑造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积极的表现音乐,体验表现音乐的喜悦,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五:将演唱形式、钢琴协奏、变奏等音乐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自然的融于作品欣赏的过程中,避免了单独学习的枯燥与乏味。二、作品分析:(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采用轮唱的形式写成,它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的表现了游击健儿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场景!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则把作者(保卫黄河)的音乐主题用变奏的手法在乐曲中不断的出现,展现了一幅幅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画面。三、作品内容:作品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陕西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亲眼目睹了黄河险峡激流、礁石瀑布,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情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创作灵感和激情,一首长诗《黄河吟》应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在延安朗诵此诗时被冼星海听后将其改为歌词。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是由殷承宗等人根据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进行改编的。四、教学目标: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我所任教的学生特点,确定以下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师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体裁的音乐感兴趣,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2)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品的背景常识和轮唱与协奏曲的概念,学会欣赏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听赏习惯,并初步尝试轮唱。(3)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性欣赏合唱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以示范讲解、赏唱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带来不同的音响效果。教学重点:感受、体验作品的形式,体会音乐的情感。教学难点:熟悉(保卫黄河)的主题旋律,初试二部轮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材料。五、本课的设计理念: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其中领域之一“感受与鉴赏””要求“七年级学生能够对歌声、乐器声进行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中,鼓励他们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六、教学流程:1、设境引情,激发兴趣。A、播放(黄河水手歌)(学生随音乐进入教室)(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B、问题式引入新课,教师:看下面的这张中国版图中,用红色、像几字所标示的是中国的哪条河流?学生回答:黄河?师:从你所收集的材料中找出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就黄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加以补充和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师,情感的调动:是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