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者的人间情怀VIP免费

学者的人间情怀_第1页
1/4
学者的人间情怀_第2页
2/4
学者的人间情怀_第3页
3/4
省扬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阅读材料班级姓名学者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六十年前,鲁迅在回忆“五四”退潮后的心境时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线中的伙伴还是这么变化……”(《<自选集>自序》)这句话常被引用,史家且坐实了谁高升谁退隐谁前进。平心而论,以继续坚持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的鲁迅道路来否定前二者,实在不算是公允。如把这三条路抽离特殊语境,还原为普泛化的概念:从政、述学、文化批判(或者政治家、学者、舆论家),我以为鲁迅体验到的统一战阵中伙伴的变化,正是大的政治变动或文化转型必然出现的知识分子的大分化——如今亦然。鲁迅作以上表述时一腔悲愤,学者们更引申发挥,抨击“高升”者的堕落与“退隐”者的倒退。表面上这是以是否有利于革命运动为评价标准,其实质则是坚持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功能。有趣的是,将这段话普泛化后,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中国人的潜在思路:知识分子阶层特殊的社会责任感。我对此既受鼓舞有感不安。在我看来,这三条路都能走,很难区分正负高低,只不过各人性格、才情、机遇不同,选择的路向不一样而已。但至今仍有好些坚持“前进”的朋友,似乎对“高升”者和“退隐”者评价过苛。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内圣外王,做官是正途。只有做官,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可能实现,故读书人很少满足于单纯的“清议”。民国以来,一方面是仕途不大顺利(科举制度已被废除),一方面是西方政治思想的输入,不少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而是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近乎“清议”)。当官的固然看不起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看不起当官的,起码表面上形成了两种读书人间的对峙。清流们将政治视为肮脏的勾当,将学者文人的从政称为“堕落”,其结果只能人为地扩大政治权威与知识集团的距离。像闻一多《死水》所吟咏的,“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毕竟不是好办法。我主张有能力有兴趣的读书人不妨从政,只是不该顶着“管理教授”或“管理研究员”的头衔,那显得对“政治”缺乏诚意和自信。游戏不同,规则当然也不同,清流可以监督、批判“混迹政坛”的“前学者”。所谓“一入宦途便无足观”,就像过去的“一为文人便无足观”一样,是一种情绪化的谩骂。我相信政治运作很不简单(起码比我的文学研究复杂多了),值得全身心投入。读书人从政,切忌“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样必然一事无成。相对来说,知识者比较容易认同或欣赏学者(述学)和舆论家(文化批判)的角色。但这两者也自有其困境。本世纪初到抗战以前,好多知识分子自办报刊书局,形成了一种制约政府影响决策的舆论力量。从事这一活动的知识者,主要起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如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还有办《京报》的邵飘萍、办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力主教育救国的陶行知等,也属这一行列。这些“舆论家”(借用胡适的概念),可能并非专门学者,也不从事直接的政治运作,而是以民间的文化人身份对社会发言,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十年改革,文化学术界的生机,与一批并非专门学者的文化人的努力大有关系。不过,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批舆论家兼学术活动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但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正常运转,扮演这一角色(其职业可能是教授、作家、记者、编辑,也可能是公务员甚至政府官员)的知识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二三十年代有一批热心议政的知识者(如胡适为代表的英美留学生),被左翼人士讥为“小骂大帮忙”——其实这正是独立的舆论界的基本特征,改良政治与稳定社会的双重目标使其无法极“左”或极“右”。遗憾的是,国共两党水火不相容的政治、军事斗争,使得舆论界的独立性大大降低。其实,从政或议政的知识者的命运,并非我关注的重心;我常想的是,选择“述学”的知识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间情怀,又发挥其专业特长。我的想法说来很简单,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保持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两者并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这里有几个假设:一、在实际生活中,有可能做到学术归学术,1省扬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阅读材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学者的人间情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