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教案授课班级:教学内容:中国民歌。1、江苏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二)了解中国民歌知识,引导探索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三)通过对同一首民歌的不同形式风格的欣赏比较,使学生明白“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这一真理,从而对民歌发展的广阔前景有一定的认识。教学重点:1.、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2、结合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歌的对比、思考,设想民歌的前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挖掘“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结论。教学方法:运用视听、探究、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教具:钢琴多媒体电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几位同学随意演唱一首民歌,其他同学说出这是哪个地区或哪个省份的民歌,是根据什麽来判断的?二、进入新课(一)感受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2、学生思考:两首《茉莉花》的音乐风格及表达情感的相同与不同之处。3、学生讨论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所在。4、学生跟唱《茉莉花》片段,进一步感受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二)探究形成风格差异的因素1、设问:形成南北民歌风格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讨论并发言。3、小结:形成南北民歌风格差异的三大人文因素所在。4、老师演自弹自唱。1、云南民歌《绣荷包》2、山西民歌《绣荷包》,3、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束槐》等。5、学生根据歌曲风格,讨论。判断哪是南方民歌哪是北方民歌及原因。(三)根据已了解的民歌特征,就学生的兴趣引申课题。讨论:你认为民歌的前景如何……?1、欣赏两段不同演唱形式、风格的《茉莉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歌与流行歌曲间的关系。一是歌剧《图兰多》童声合唱片段,一是成方圆演唱的爵士风格的《茉莉花》。2、欣赏两种不同演唱方法的《森吉德玛》,原汁原味的蒙族女声独唱,广西民歌节电声乐队伴奏的“黑鸭子女子组合”的演唱。3、视听、欣赏摇滚风格的《青春舞曲》。4、学生分组发表己见,辩论二者间的关系。5、问题逐渐明朗,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无论中国、外国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6、学生总结,及谈本节课的体会。(三)教师总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四)学生在苏格兰民歌《友谊第久天长》中下课。《中国民歌》教学思路云岗中学江莉这是一节高中的中国民歌音乐欣赏课。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对所学内容,特别是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和选择性。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单纯地、一味地按照课本进程生硬地搬照搬传授知识,势必会将原本对音乐有一丝兴趣和欣喜的学生往厌倦的绝路上推。高中的学生随着年级升高,随着各类知识具有一定的积累,他们尤其对音乐的产生和各种音乐风格的的寻根和挖掘更有一定的兴趣,他们渴望在音乐课堂中,音乐老师不单教授音乐常识和技能,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究讨论,从而自己得出结论。我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并在同学中了解他们对音乐课的想法和愿望,改进过去高中音乐欣赏课中陈旧的即: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过程,依据《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标》的新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并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兴趣随时调整教学方法,结果证明,更新比常规更受学生青睐。如果按照课本目标,《中国民歌》这一节课只需在初中已了解了中国民歌体裁的基础上,再简单分析了解一些中国民歌的南北风格差异即可。但这样一来,知识浅显,脱离实际,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尤其现在的高中学生在流行歌曲和中国民歌之间,他们更钟爱于流行音乐。既要让他们接受传统的民族音乐,也不否定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这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重点,经过反复琢磨和摸索实践,我和区分院的音乐教研员及一些老教师,一起拟定出能获得的很好的交叉点的教学方案,。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在教学中学生首先在视、听中欣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