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到2015年1月这段时间,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收获非常多,而最令我开心的是获得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因为学习,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发现不足,重拾职业的幸福感。参加工作后不久,我了解到师生关系应该转变,接触到了“教师角色”这一新概念,知道了老师的角色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它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是真正放到课堂上,我却不知该怎样操作,怎样组织?怎样促进?如何引导?所以,尽管我进行了尝试,但毫无头绪的尝试和面临的成绩的压力、家长的质疑等困难,我退缩了,选择了最粗暴、最简单的快速获得成绩的教学方式,让我和学生的关系回到了原点,我又做回了“绝对的首席。”2011年新版课标出台,“师生关系”和“教师角色”这两个关键词再一次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培训和各中教育杂志中。因为有之前失败的尝试,所以这一次我对这样铺天盖地的改革是不以为然的。我甚至把改变师生关系的“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看成是一种“表演”,公开课上的一种形式。2013年,我接触到群文阅读,有幸在江津区的教研活动中执教一节群文阅读教研课,后又带着这节课走进重庆、成都的很多学校。这样的课没有成绩的压力,更不需要担心家长的质疑,我需要做的就是在设计好了引导学生阅读的活动后,在课堂上大胆地放手。在一次讲座中,专家们更是大胆地提出教师的角色还可以是课堂的“旁观者”的表述。于是我把这节围绕“借物喻人”为议题的三篇文章《葵花之最》、《苦瓜》和《伞》的阅读活动设计为三部分。一、从课文《烂漫的点地梅》引入,引导学生抓住“借物喻人”的关键词人和物的“共通点”。二、师生合作读《葵花之最》。解读文章是抓住了“葵花”和“战士”的哪些共通点,并对这些共通点进行怎样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战士的赞美。三、学生小组合作读《苦瓜》和《伞》,找人与物的共通点,并发现作者写出共通点的写作技巧。整堂课的设计围绕本节课的关键词“共通点”设计了三个活动,我的问题少了,我的讲解少了,我的展示少了,但孩子们的表现丰富了。一节课下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们在交流探讨,我只在“发现作者写作技巧”时稍作发言点拨。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交流更积极,交流的感悟也更鲜活更多元。我终于接受了师生关系可以转变的观念,并急切地想在自己的常规课堂上进行实践。回忆“群文阅读”课的设计,我发现要在课堂上“放手”,课前我们的设计就绝不能“放水”。教案的设计一定要紧扣课标,围绕文本最突出的特点,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少而精的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放手。这样的教案,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学案”——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教学《火烧云》的第二课时,学习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我就设计了四个活动:一、师生合作读火烧云颜色的段落,发现颜色的变化。二、学生小组合作读火烧云形状的段落,发现形状的变化。三、比较阅读形状变化的段落,发现作者语言的变化。四、写变化。而在我任教的二年级,我的随文识字课大致为四个活动:一、自主学习,自读找出生字。二、小组合作,趣读熟悉生字。三、小组探究,多元学习生字。四、回归文本,灵活运用生字。课前的辛苦设计,换来的是课堂上的轻松愉快,身心都有了收获,身体的收获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声带小结”的毛病,不治而愈了。心理的收获则是重新找回了职业幸福感。因为幸福我更加热爱,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老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不应该简单概括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或者“旁观者”。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首要角色应当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一名教师,当他不进行学生活动的设计时,其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自然是“以讲为主”、“以问为主”教师的角色也不可能改变。老师只有设计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活动,教师才会有讲解、提问之外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才可能真正地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