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重对接群众的心得体会记者26日从文化部获悉,文化部等部门正在起草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今后在城乡社区街道,将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中国文明网)有了实实在在、可触可摸的文化场馆、农家书屋、音像放映厅,文化投入变成了“文化服务现实”,我们已经在硬件上,“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与此同时,软件方面的“最后一公里”,也要注意打通,注重对接群众:软、硬结合;上、下联通,发挥卓越而行之有效的文化服务效应。要多把文化场馆,建在乡村,建在基层。老百姓和农村的最大特点就是忙,农忙忙起来,就是十万火急、心急火燎,还有交通不够便利等,因此,各种文化场馆,要考虑到这种“农情”,场馆选址,尽量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吸袋烟的功夫”,就能到达文化场馆,分享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这种“家门口的场馆”,显然要比集中建在乡里镇里,当”面子工程”,更有求是和磁力效应。关于“最后一公里”的发展,文化场馆的“小而美”,胜过“大而全”,“星罗棋布”,胜过“庞然大物”。老百姓摆脱了“文化饥渴”,拥有了文化愉悦感、精神充实感,这是最好的发展政绩。文化服务内容,要结合农民实际,结合“乡情”和农村实际需要。基层的农民文化程度不是太高,视野也不够开阔,甚至连大城市都没有去过,这种认知水平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服务内容,不能太超前,太时尚,太高深,太另类,否则就会出现,文化服务很卖力,群众却不够满意;文化传播效应“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却非常有限,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教农民养殖种植的书籍,比学习烹饪、选择星级酒店的图书,更重要;让农民观看孝老敬亲影片,比观看《速度与激情七》,更有现实意义。我们的文化服务人员,千万不能按照自己的口味儿,给农民做“文化大餐”,而应该多听听农民的想法,符合“农第1页共2页村的节奏”,多用“农村的作料”。群众说“好吃”,那才是真正的“文化美餐”。文化娱乐服务形式,不能过于“高大上”,要有浓郁的泥土味、鲜明的基层特点。受到乡土文化影响较多的农民、市民,他们的审美品位、文化选择、内在需求,也养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朴素特点,比如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艺术、地方戏曲,因为使用的是本地方言,演绎的多是本地的故事,老百姓更喜欢,更有“知音般的感觉”,我们的文化服务、节目形式,不能过于“高大上”,高高在上,非常玄虚,让老百姓看不懂,比如歌星和超级大腕、重金属音乐,可以少一点,戏剧演员、幽默笑星却不能少。因为这是农民的最爱。就像前几年发生的“跳芭蕾舞、弹钢琴曲下乡服务“的笑话,还是不要再开了。让基层文化服务大舞台,唱响原汁原味的乡土旋律、娱乐节目,让老百姓从内心“乐活”起来,这才是最好的“文化乐园。”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