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说课稿——市一等奖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三步、寻读课文,领略美景。第四步、品读课文,赏析靓点。第五步、读读背背,熟读成诵。第六步、课外延伸,拓宽视野。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所以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三峡的配乐图片,这样让学生置身于三峡优美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安排了如下活动:1、朗读: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本环节的设计凸显了学习目标。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语感。)2、细读课文,根据文言文翻译替、留、调、补、删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达到语文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三步、寻读课文,领略美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之美,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开展了“今天我是小导游”的活动:三峡之美,不仅在郦道元的笔下,也在我们的想象之中。请朗读课文,寻找三峡之美,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寻到的美景以导游词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并且率先示范: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长江三峡旅游观光。现在我们的船正行走在巫峡之中,这里的山连绵起伏,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虽然没有嵩山的俊美,恒山的奇特,但我相信它的雄壮大家一定会喜欢的!这一活动让学生倍感兴奋。再加上范例的引导,学生特别积极主动。展示中他们的语言之精彩,想象之丰富令人惊讶,欣慰之余对他们的成果加以归纳,总结出如下板书(幻灯片出示)三峡的山:延绵高峻------------------雄壮美三峡的夏水:丰盈迅疾------------------奔放美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三峡的秋:凄凉萧瑟------------------凄婉美(这一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三峡的美,透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第四步、品读课文,赏析靓点。品一品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其写法令人称奇。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理由。在与学生互动中得知,学生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及时给予提示,告诉学生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描写的角度等多方面着手。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并辅之以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一练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3、本文用词精准,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难点。在此环节,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当然,本文靓点很多,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只要学有自己的体验,即是收获。至此,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一一完成了。)第五步、读读背背,熟读成诵。背一背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点燃学生的背诵激情的: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精妙至极。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背为幸啊!话音刚落,朗朗书声不绝于耳。第六步、课外延伸,拓宽视野写一写请欣赏襄阳的美景,学习郦道元抓住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