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济生活专题一生活与消费考向一神奇的货币高考试题考点一货币的本质1.(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2,4分)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C本题考查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关系。做此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关系。纸币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生产纸币的成本低、携带方便等优点,纸币可以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故②④正确;③不是其主要原因;①本身说法错误,货币在作为贮藏手段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纸币。2.(2012年海南政治,2,2分)M国2011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若M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20%,国内生产扩大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物价水平的变化大致是()A.下降10%B.上升10%C.上升30%D.上升50%解析:B本题考查货币的流通以及物价上涨率的知识。依据题意先求出2011年M国在货币流通速度加快20%、国内生产扩大10%的条件下,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即30×(1+10%)÷[2×(1+20%)]=13.75(万亿元),而实际发行的货币量为15万亿元,可知物价会上涨,则该国物价的上涨率为:(15-13.75)÷13.75×100%≈10%。3.(2010年安徽文综,1,4分)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D.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解析:A本题考查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意味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否得到社会承认,决定生产者的命运,为此生产者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A项正确;只要是商品就必然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不成功,商品生产者就不能获取价值,但商品不会失去使用价值和价值,B项说法错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这里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项不选;题中不是物物交换,而是商品流通,D项不符合题意。4.(2009年广东文基,1,2分)“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从职能看,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解析:CA项错误,商品出现在前,金银作为货币出现在后。B项错误,金银作为货币可作为财富的象征,但不是唯一象征。D项错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不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考点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1.(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Ⅰ,13,4分)中国H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服装出口合同,约定服装单价为24美元,一年后交货。H公司生产一件服装的成本是144人民币元。签订合同时汇率为1美元=6.32人民币元,交货时为1美元=6.27人民币元。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H公司交货时的利润率比签约时的利润率()A.下降0.83%B.下降0.76%C.上升0.83%D.上升0.76%解析:A本题考查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在交货时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利润率下降,所以排除C、D两项。再通过计算可知,签合同时的利润为:24×6.32-144=7.68(元/件),交货时的利润为:24×6.27-144=6.48(元/件),交货时的利润比签合同时少了1.2元/件,1.2÷144×100%,故其利润率下降了0.83%。2.(2013年浙江文综,24,4分)2013年1月4日100美元兑人民币628.97元,到5月9日跌至619.25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这一变化会使()A.我国居民降低对美国商品的需求B.我国居民更多地选择去美国旅游C.我国企业增加对美国的商品出口D.我国企业减少对美国的投资解析:B本题考查汇率有关知识。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表明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