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豆,体会生活中的大数2004年4月我上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关于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的数学课,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用“四性一新”的模式,指导学生在开放,实践,自主研究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案例(课堂实录如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我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佛山最高的山西樵山有多高吗。(出图)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由此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二)探究新知1.(出示大正方体)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小组汇报。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生。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⑵计算机演示(同学跟着计算机数)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生。一千一千地数。计算机演示(学生一起数)师。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第1页共5页万地数。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生说出。(三)应用新知师: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生:不能。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大小两种塑料袋,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小组活动(略)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小组汇报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生:一万。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在这个环节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评析]这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的这一重要方式。使听课者听后,耳目一新,颇受启迪,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新课标”的路子。一、动手实践。我上的这堂课,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并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本节课的重点是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要求学生对大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阶段让学生猜一猜佛山最高的山和世界最高的山峰的高度,应用阶段让学生数一盆豆子,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现100以内数不能表示,需要更大的数,这些都使学生对“大”有了第2页共5页强烈的探寻欲望。在“尝试新问题”这一问题上,在学生合作、共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数豆子”,然后让“学生尝试讨论总结”。学生动手列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的式子,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实践。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积极性甚高,思维活跃,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二、自主探索。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数字只是一种代码,我注重将数与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突破对大数的具体认识。板书中展示了一个正方体、十个正方体、一百个正方体、一千个正方体,学生通过观看具体形象,在脑海中清楚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实际意义,并了解其之间的关系。学生看图读数,将具体、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