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季羡林教学目的1.通过本文的学习,明确文理交融的重要性。2.学习季羡林先生自然朴实的文风和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3、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区别。4、学会用有文采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产品。教学重点:对“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的论证。教学难点1.季羡林先生的自然朴实的文风与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2.书评与读后感的区别。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提问法教学过程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预习课文问题导入: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明确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真是一部好书。”“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引言的作用: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三)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在21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四)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课时1自主探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专业课上自己动手做了很多的作品,例如:收音机、旋转彩灯、话筒等,请大家用语言表述一件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分小组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上台讲述。师生共同点评:要点语言是否流畅、表述是否清楚、作品讲解能否将功能表达完整。师:我们在做好一件产品时应如何向顾客推荐呢?怎样才能使说明变得打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季羡林先生关于文理分科的看法见解,或许对于同学们会有所帮助。二、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散文随笔有:《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等。季羡林被奉为中国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全班听课文朗读,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做记号。教师点拨:找出每段中的中心句,重点句,提高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2.学生课堂探讨划分段落。3.教师明确,结构解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由自己“天人合一,文理互补”的学术讲座引出吴全德院士的新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科技与人类文明》。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8自然段):结合吴全德先生的书论证科学与艺术交融的重要性,肯定吴全德先生著作的价值和意义。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第11自然段):总结观点——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并推荐此书。四、开展小组活动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一:1.作者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