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去写教育叙事摘自---郑立平《把班级还给学生》我觉得一篇好的教育叙事,一般可以从三个层次打造:第一是真实性。来源于教育生活,基于实际存在和思考的问题。第二是生动性和创新性。故事情节必须有作者内心的思考,特别是方法的完善过程和内在的价值冲突。这和摄影艺术非常像。在事实的基础上用怎样的方法赋予怎样的思想,把客观存在变成了艺术。第三是指导性。我觉得就是无论是我们地事情本身的处理如何,一篇好的教育叙事文章,必须是要给人一定认识、思想和价值导向,即使是可能引起争鸣或反对。从这里来说,现在班刊做的案例点评就非常有创意。可能有些观点或评论是肤浅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都会给我们一定的思考视角,这样就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趋于全面,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的做法和合理性、创新性、科学性产生思辨和完善。其实好多方法本无所谓正确错误的,关键是存在的价值。但是多层次的分析,农村、城市、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就可以使我们构建其对一个问题的立体性的认识,从而既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开阔的思维视野,深刻的思考深度;同时,更可以使自己在这种思考中形成良好的言行习惯和开阔包容的胸怀。我越来越相信,对一个教师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事情真的非常有限,很多情况下,是要顺势而为,时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如小麦,我们可以多浇水多施肥,但是无论怎样还是不要改变它成熟的季节。孩子成长中身上存在的问题也一样,99%的都是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而自行消失的。从这里更可以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是呀,有时感觉皇帝不急急太监。遵循时序,遵循天性,是教育者的首要原则。这也许是学生自然成长过程,学生在成长中其实也在自己纠错,儿童学会走路就是如此,摔几跤有利于成长。在我们的班级活动上,我们一定要把一件件小事做的精彩精致,做出情趣做出乐子;但是在对待学生管理问题上,我觉得更多事情要示弱要宽容要装糊涂,多数事情实在是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慢慢地学生就明白,慢慢地矛盾就化解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教师反应过度,把自己看得太重,结果就使问题复杂化。比如,为了班级一件事情争得面红耳赤的2个学生,你怎么劝,也可能效果不大,甚至会使一方产生误解;但是,你直接让他们来个石头剪子布游戏,大家对结果却心服口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样的形式符合孩子的天性而已。教师最需要的是一种源于工作的快乐,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超越物欲、私欲、权欲,正是教师成为名师乃至教育家不可或缺的思想根基。其实,人们通常所谓的成功,既有收入、职位、地位等外在表征,也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内在表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智地界定好自己的成功,更多地关注自己心灵的成长。只要拥有强大的内心,我们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