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新城实验小学姜蓓蕾教学目的: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阅读《心灵有耳》,学会用批注的方法感受耳聋老人对小女孩的真诚无私的帮助。4、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1、感受老教授美好的品质。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教学难点:从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中感受对“我”的帮助。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二、温故知新:(一)回顾文章主要内容:(课件出示)1、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耳聋”的老人)真诚无私的(帮助)下,从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2、教师板书:锯床腿—(耳聋的老人)—优美动听(二)默读课文,重点批注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①“是我打扰了你吗?……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请继续吧!”“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问:那么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吗?我由懊恼羞愧变得有了几分信心。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能否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吗?②“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③“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问:我的反应如何?我常忘记她是聋子。(我演得如此投入,得益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2、转换角色,接读课文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老人。当我静静地坐在木椅上,我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所以,当小伙子准备溜走是,我说(),当他不知所措时,我说(),当他摇头说他自己拉不好时,我说(),从此以后()。板书:自卑—(鼓励)—信心十足三、拓展链接: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填空:(二选一)(真诚有爱心的老教授勤学苦练有信心的小提琴手)是呀,一个人的进步,除了靠自己的努力之外,往往还需要别人的鼓励和帮助,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个同样的故事,请阅读《心灵有耳》,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画出老人是怎样帮助小姑娘树立信心的。四、作业布置:说实话,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同学们身边是否有亲身经历过或类似的故事呢,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有关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2、汇报交流。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课件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