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与个别化教学一、个别化教学的提出:1、个别化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一部特殊教育发展史,是一个逐步尊重、适应、满足残疾儿童教育需要的过程。1994年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2000年,第19届国际听障人士教育会议暨第七届亚太地区聋教育会议宣言中也指出:我们极力提倡在主流学校、特殊学校或特教班,为听障人士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和辅导服务,以便适合学员的个别需要。由此可见,尊重、适应、满足每一个特殊儿童的需要是国际特殊教育界的共识。英、美等特殊教育发达国家是个别化教育的成功实践者。1957年美国国会通过《教育所有残疾儿童法》,其中要求必须为每位残疾学生制定一份个别教育计划。个别教育计划的实施,对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英国聋人教育工作者为每个聋人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并据此安排课程,年级、班级的划分并不绝对化,学生可以跨年级、班级上课,完全照顾到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授课形式有集体、分组、个别等,其特点是课程适应学生,课程照顾差异。2、个别化教学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①个别化教学是特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的。例如聋生,从整体上看,聋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聋生的个体差异显著。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聋生在致聋原因、致聋时间、致聋程度、家庭环境、学前语言康复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聋生的兴趣、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有所不同;还有的聋生伴有多重残疾。二十个体内差异。同一个聋生的各种心理特征发展不平衡(如有的聋生善于思考但记忆力不好)。上述差异导致聋生群体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认知速度等方面差异显著。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就要针对其特点,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②个别化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大发展,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特殊教育只有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差异,满足各类学生的个别教育需要,才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③个别化教学是克服过于单调的集体教学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落后观念的存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还往往受普通教育的影响,强调学科教学,忽视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空谈而已。3、个别化教学由过去的提倡到现在的纲性规定。2001年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通过教育得到发展;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个别化教学等有效的实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也把促进个别化教学的事实和推广作为重要的任务。二、个别化教学的概念、特征:1、个别化教学的概念、特征:个别化教学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人本主义思想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强调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别教育需要开展教学工作。其次,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并不是要缩小或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更强调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第三、个别化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模式。它既肯定了集体教学的合理性,更注重克服集体教学过于强调统一的弊端。个别化教学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需要,综合运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弹性处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适合其特点的教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从而实现其个别化学习的目标。个别化教学的特征:①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所要达到的结果有明确而详尽的陈述;②对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学业方面的所长所短等有详尽而全面的评价描述;③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