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支援汶川,向灾区进发——“中国首善”陈光标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两个小时,中国首善陈光标再出惊人之举:他亲自率领由60辆挖掘机、吊车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救灾队伍,浩浩荡荡开往四川抗震救灾!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他的手机,他正在北川中学现场指挥救援,这里有1000多名学生被埋。在时断时续的通话中,记者眼前浮现出紧张忙碌的救援现场:挖掘机的“轰隆隆”声、喇叭里急促的喊话声,还有令人揪心的遇难者遗体……12日下午,陈光标获悉汶川强震后,马上作出决定:去现场救灾!当时他的公司正好有30辆工程车准备从南京江宁开往北京去做一个工程,这批车辆当即调整任务改去灾区;同时陈光标又将正在安徽施工的30辆工程车调配过来,60辆工程车每辆配两位操作人员,120多人的队伍合力向灾区进发!当陈光标下达出发命令时是下午4点半左右,离汶川灾情发生仅2个小时!安徽、武汉……一路上车轮滚滚,昼夜前行。14日凌晨3点,车队到达第一站都江堰并立即投入救灾工作。“相对而言都江堰的灾情要稍好于北川和汶川。”温家宝总理要求务必在13日夜里12时前打通通往灾区震中的道路,这给陈光标的救援车队向震中推进提供了可能,都江堰、绵阳、北川、汶川……马不停蹄,并一路清理道路,不断用推土机、吊车将路上的大石块等障碍物推到旁边的山沟里。尽管陈光标和救援人员们早已掌握了这里的受灾人数和受灾情况,可眼前的悲惨场景还是让他们止不住地落泪!“到现在我们已经连续挖出了200多个孩子,只有几个是还活着的,楼板压在他们的腿上、腰上,孩子们头挨着头、脚挨着脚,青紫的脸肿得老大……”说到这里,陈光标感叹道,很多救援人员是一边流着泪一边工作的。让陈光标特别欣慰的是,他带来的工程车在这里大显身手,“因为灾情严重,救援机械也很紧缺。楼层坍塌很复杂,战士再多,光靠人力也是不够的!我们做拆迁工程多年,有经验!”陈光标和他员工们拿出了看家本领,成为救援现场的主力军。“今天晚上10点,我们的救援车队还要赶往震中汶川。”陈光标告诉记者,一路上当地干部群众给了他们很多感激和支持,也让他们更有信心做好下一步的救援。北川当地有关部门专门派出了两位交警为他们领路,引导救援队向汶川开拔。不久前,陈光标以1.81亿元的年度捐助被评为“中国首善”,并被授予“中国红十字勋章”。而在这次抗灾救援中,陈光标的救援队成为中国首支自发前往灾区抗震救灾的队伍,他本人则成为现场救灾的极少数民营企业家中的一位。2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2002年4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阿里木江·哈力克路过贵州省镇远县,参与扑灭了一起山火,当地林业局奖励给他300元现金,“我不是冲着钱才去救火的,这笔钱我不能花,一定要送给有需要的人。”阿里木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将这笔奖金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钱,捐给了毕节学院一位因贫濒临辍学的女生,“我第一次感到,500块钱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这是阿里木此后持续8年多资助贫困学生的开始。[2]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阿里木江·哈力克没个准数,他说直接资助的总有一百多个了。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加上给一些学校的学生送学习用品,也该有好几百学生了。出生在新疆和静县的阿里木自幼家境贫寒,读到高二就选择了参军。复员后,阿里木被分配到一个偏远乡镇的供销社工作。“当地老百姓太穷了,总要赊账,我看他们可怜,从来不拒绝。一年下来,总共一万多块钱的货物赊出去,一查账,一分钱没赚。让我去讨钱,我做不来,把工作给丢了。”阿里木说,“心太好,也是个麻烦事。”“好心人”阿里木从此浪迹天涯。2002年,刚到毕节的阿里木孑然一身。“身上只有10块钱和一个烤箱,住店花了一块钱,买一块钱的馒头,一块钱的荞凉粉,6块5毛钱买1斤羊肉,穿成35串,能卖17块5毛钱。卖了20串,没有经营执照,烤箱被没收了。”“这世上总有好人。一个根本不认识的酒吧老板刘老二,借给我100块钱。”阿里木说,“我拼命做生意,5天就把钱还了。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