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拓展、延伸,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学情分析:我校属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百分之九十五都为寄宿生,学生音乐底子薄、基础差,大多数的学生喜爱音乐,尤其喜欢流行音乐。对少数民族音乐了解很少,希望通过这节课学生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歌曲并对其产生兴趣。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宗芭朗松》、《牡丹汗》,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1、认识了解“长调”、“囊玛”民歌体裁。2、认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乐器。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参与表演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民族风格和特点,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祖国。教学重点:主要通过聆听音乐,感受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教学难点:学生能自主分清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教学方法:欣赏法、示范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通过《最炫民族风》引入本课内容《独特的民族风》。(设计意图:运用《最炫民族风》熟悉的旋律和琅琅上口的歌词,将学生带入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二、新课讲授1、第一站内蒙古⑴学生讨论对蒙古族的了解。(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⑵生生互评: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并了解蒙古族民族。)⑶欣赏《辽阔的草原》思考:这首民歌具有什么特点?(速度、节拍、旋律),聆听这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⑷作品分析《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歌曲含蓄地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⑸蒙古族民歌的体裁形式长调: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广,富有草原气息。旋律多大跳。如《赞歌》、《牧歌》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点。伴奏多用四胡。如《嘎达梅林》。(设计意图:通过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体裁形式。)⑹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旋律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多用大跳,优美抒情。3、第二站西藏⑴学生讨论对藏族的了解(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⑵生生互评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了解藏族这个民族。)⑶聆听学生熟悉的《青藏高原》学生听后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更好的欣赏课本《宗巴朗松》。)⑷欣赏《宗巴朗松》听后谈谈你的感受,歌曲的旋律给你什么感觉?(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使学生感受和体验藏族音乐的风格特征)⑸作品分析《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结构由引子+歌曲组成,旋律典雅优美、细腻抒情,节奏舒缓。歌词写景、写实,却蕴涵深刻的哲理: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提高自己,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演唱者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⑹藏族民歌的特点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大且悠长高亢。3、第三站新疆⑴学生讨论对新疆维吾尔族的了解(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⑵生生互评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