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死亡观及生命教育幼儿的死亡观及生命教育赵学菊赵学菊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幼儿谈论死亡,有可能吗?•和幼儿谈论死亡,有效果吗?•和幼儿谈论死亡,有必要吗?◆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开展情况:内涵: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的内涵极为广泛,涉及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在幼儿阶段,生命教育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生死教育,其中生死教育是核心内容。开展情况:早在1928年,JohnC.Gebhart发表了第一篇对美国丧礼及殡仪馆的评论文章,自此,“死亡学”研究和“生命教育”在美国蓬勃兴起。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随后,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纷纷响应,一场“死亡觉醒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拉开帷幕。日本也在70年代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这一课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起,美英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死关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和价值。在20世纪末,中国台湾地区教育界开始推进生命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已有中小学开始进行生命教育。2007年华东师大引进首个幼儿情绪课程《比比和朋友》,在幼儿园大班开展死亡教育实践。(详见附录)◆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有可能有效果有必要◆幼儿死亡教育的任务:日常教育,帮助儿童建立恰当的死亡认知;亲友或其他死亡事件发生时的哀伤辅导;儿童自身面临死亡时的临终关怀。◆儿童死亡概念的发展阶段1-3岁:没有实在的死亡概念,能清楚感觉与死亡相关的事物,对于死亡只会感觉到分离焦虑。活着和死亡就是“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存在和消失”3-5岁:认为死亡是真实的,但只是暂时的,可逆转的。常将死亡拟人化,视死亡就是天使、精灵、魔鬼把人抓走了。5-9岁:相信死亡为最后的终结,具有永久性,但不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11岁以后:开始把死亡的事实整合为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普遍存在的。◆幼儿的死亡观:生死轮回,死而复生。一个四岁男孩讲了一个关于生命轮回的故事。他对死亡的认识是典型的生死轮回模式。《你相信吗?》你相信吗?我是从小鸟嘴里跑出来的。那天,我问:人死了会去哪里?妈妈说:人死了,会被埋在地里,变成泥土。我想:那就是说,我一天天长大,长成大人,变成老人,死了,变成泥土,泥土帮助树长大,开花结出果实。小鸟吃了果实,张开嘴巴唱歌,而我,这时,就悄悄地,从小鸟的嘴里跑了出来。现在,你相信了吗?◆幼儿死亡观的心理溯源幼儿的死亡观与原始思维对于死亡的认识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死而不亡是人类智慧初开期对于生死之谜的普遍的、共同的解答。幼儿对于死亡问题的敏感、焦虑,以及对生命不可毁灭的坚定情感是一种原始的形式和心理倾向。◆如何进行幼儿死亡教育途径: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可以从家庭、学校两方面来入手:首先,家庭在引导孩子了解生命、认识死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从小就适时适度地给孩子提供有关死亡的认知。(大江健三郎的妈妈是怎么说死亡的?《去年的树》《鸟儿在歌唱》《汤姆的外公去世了》)其次,将生命教育引入幼儿园的教学中,也是很有必要的。生死课题的教学是必然的,但不一定要教得很悲情,重要是能善用教学方法,令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与其避而不谈死亡,让孩子受到伤害,不如引导孩子从正面的角度去了解死亡。“幼儿朴素理论”具体方法:儿童需要绘画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儿童会透过绘画释放创伤。准备纸张和笔放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