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2、通过《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3、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教学难点: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教具:多媒体弦律线卡片教材分析:《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听曲进入教室,播放歌曲《天堂》,媒体展示广阔的大草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草原和蒙古民歌的魅力。也让学生投入到我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之中。二.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5分钟1、师: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56个)师: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生:黎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藏族。。。。)2、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音乐,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大家再来听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生:。。。)媒体出示,总结: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天堂》,由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3、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学生自由说)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老师也收集一些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相关内容)设计意图:从蒙古族音乐入手,在欣赏歌曲之前先对蒙古族的文化有一个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歌曲的欣赏奠定基础。三.欣赏乐曲《牧歌》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师:蒙古族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翠绿的草地,奔跑的羊群。他们生活的环境是这样美丽,我记得有一首歌曲就是这样来描写的,我们一起去听听吧。1.欣赏民歌《牧歌》,课件展示美丽草原的图片。4分钟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回答:速度缓慢,曲调悠长,抒情。出示歌谱。用la轻声哼唱歌曲旋律。(1—2遍)2分钟2.分两组画一画歌曲旋律线3分钟总结:旋律宽广,第一个乐句的音比较高,围绕sol上行,第二个乐句的音比较低,围绕do下行1.有感情学念歌词2分钟提问: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总结:上句:蓝天白云——音高下句:绿草羊群----音平3、师: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4、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轻轻地唱唱吧3分钟师:“我们听了《牧歌》,也唱了《牧歌》,你们知道什么叫‘牧歌’吗?”5、介绍“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媒体展示)设计意图:民歌《牧歌》是无伴奏合唱《牧歌》的原型,对它的认真欣赏,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合唱版本。四.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师: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牧歌》,同学们听听看和刚才的那首《牧歌》有什么相同的和不一样的?1.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