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给新教师的建议》读后感VIP免费

《给新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第1页
1/3
《给新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第2页
2/3
《给新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第3页
3/3
读《给新教师的建议》有感黄妍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步入教师这个神圣的行业一年了,这一年里有苦也有甜。最近阅读了李镇西校长的《给新教师的建议》,感触颇深,他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对教书育人的独特见解,并给予了我们很实际的建议。没有苦涩难懂的理论,有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一、上好每一堂课。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倘若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和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在备课时一定要树立兴趣比分数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的思想。精心两个字说得很简单,但做起来未必能面面俱到。“在上课之前必须吃透教材,作为新教师一定要独立钻研文本,凭借认知结构、生活经历研读教材,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进入教材,依照学生的认识结构去估计学生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这是书中对新老师备课的意见。总之,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把功夫下在课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堂中锻炼,在课堂成长。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二、多鼓励,少批评。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孩子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比如孩子今天书包整理得很好教室打扫得非常干净,能帮小朋友解决困难……我都会立即表扬,肯定进步。这样会让孩子们认为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他。如果孩子认识到只有他表现得很好,才能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他们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以得到老师的鼓励。我们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每一个人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自然而然就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不能采取责骂、惩罚的态度,而要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并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只要能让鼓励发挥它的魔力,就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且还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笑声、充满着决心和信心。三、教师要不断学习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给新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