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集宁一中—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对下面烟标上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无误的一项是.“孔府”指仁政思想创始人孔子后裔的府第.唐太宗尊称孔子为“宣父”“亚圣”.“圣人之家”所在地在春秋末期属于鲁国.孔子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主流思想【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府”指仁的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后裔的府第,仁政思想是孟子的思想,排除;唐太宗尊称孔子为“宣父”,尊称孟子为“亚圣”,排除;西汉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故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2/17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之精神.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济天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项“经济发展需求”错误;项“天人合一”,无从体现。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相关理念.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答案】【解析】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主流其实还是因为她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现实需要,是由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国情所决定的,选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仁与礼也不会推动国家的统一,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和成为主流思想也没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也并未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主流是由大一统的国情所决定的。.《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3/17.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答案】【解析】“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等强调的是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所以选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足以证明国君不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全面”解释春秋各流派的主张,也未高度赞扬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所以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程朱理学不受重视.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妇女教育受到重视.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答案】【解析】“程朱理学不受重视”不符合史实,故项错误,评论反映清初学者颜元批判空谈心性,故正确,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教育问题,故项错误。【名师点睛】首先抓住材料的主旨,从评论看出,颜元批判空谈心性的理学,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做出判断。.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